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755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

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打答案区域并从中筛序出来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论证方法,平时学习中一定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征。

结合有关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④段中“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⑤段中“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还把80年代人们的阅读情况和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文中划线句实际举的一个事例,议论文举事例的目的就是做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结合具体事例内容并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本题要求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这篇议论文的内容及主旨谈获得的启示即可,如: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統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

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

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2.现代文阅读阅读《故乡》选段,完成小题。

   “哈!

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

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

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杨二嫂特意登门看“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选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杨二嫂怎样的性格特征?

(3)从记叙的顺序看,介绍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况属于什么顺序?

其作用是什么?

(4)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讨要东西,占点便宜。

(2)语言描写。

自私、粗野、爱占小便宜。

(3)插叙。

这段插叙介绍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和今天尖刻泼辣、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

(4)说明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城镇小市民经济也日益贫困。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抓住表现杨二嫂特意登门看“我”的主要目的的重点语句,如“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等思考作答。

(2)划线句“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是语言描写,结合“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体会她的爱占便宜、自私的性格。

(3)本题考查对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的掌握。

介绍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况,属于插叙,这段插叙是为了和现在的杨二嫂形成对比。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进一步理解。

课文的主旨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破败,农民的凄苦,城镇小市民生活的辛苦,经济的日益贫困。

写杨二嫂的前后变化,通过前后生活的对照,从一个侧面揭示课文主题。

【点评】插叙的作用有三:

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 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

“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

(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