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6758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文档格式.docx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痰、火。

辨证:

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发作期

1冷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

附姜肉桂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味子

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肺,与脾肾密切。

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

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

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

辨虚实;

实喘再辨外感内伤;

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1.初期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2.成痈期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血瘀。

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

2)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感染痨虫正气虚弱

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痨虫。

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1)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4)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5)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

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痰浊、水饮、血瘀。

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1)虚热证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

温肺益气

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3)上热下寒证*

寒热平调,清温并用

麻黄升麻汤

4)肾虚血瘀证*

纳气定喘,活血化瘀

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肺,与脾胃肾相关。

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

虚实。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3)阴虚火旺

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6)血瘀气滞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肝脾肾肺关。

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和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

(无药食不当)

心脉痹阻。

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

病情轻重。

实证: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

、真心痛

1.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2.寒凝心脉

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当归四逆汤

3.正虚阳脱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四逆加人参汤

本虚标实

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1)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疏散风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

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3)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4)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

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2)气血亏虚

补养气血、调养脾胃

归脾汤

3)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4)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术汤

5)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无外感)

头窍,病变脏腑:

肝脾肾。

风、火、痰、瘀。

脏腑。

十四、中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脑之神明失用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

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镇肝息风汤

2.中脏腑

1)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羚羊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3.脱证

元气衰败

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2)言语不利

风痰瘀阻(舌强语謇)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

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左归地黄丸合地黄饮子

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伤、气虚邪中。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

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理基础:

肝肾阴虚,气血虚少

病理因素:

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

(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1气郁痰阻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

理气活血,化痰消瘀

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

4心肝阴虚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征。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瘿候》。

,又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肝脾,与心有关。

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初期:

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

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癫证

1)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狂证

1)痰火扰神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生铁落饮

2)痰热瘀结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3)火盛阴伤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

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