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554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docx

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的关系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2014年4月我市正式启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而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是数字校园建设中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

在《S市数字校园建设标准》中规定二星级学校必须建有移动分组学习教室,而三星级学校必须建有专用或混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室。

此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校能够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出适应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人才。

然而目前我市对于移动学习终端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处于萌芽阶段,只有少数几所学校以个别班级为试点的形式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对于建设与应用都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推广。

在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后,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室来进行教学,必然会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市又提出了2017年我市要进行“一证、一本、一空间”的智慧教育建设,更把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进行了扩大化的推广,这也使得形成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的指导性建议变得迫在眉睫,这也是进行本项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目标

介绍一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解决三个问题,就是这种新技术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新技术,如何应用这种新技术。

所以课题的研究目标为以下三点。

1.解释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的定义。

2.解释实施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的原因。

3.形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的建设及应用策略。

三、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案例的研究来印证文献研究的结论,从而最终完成研究目标,所以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文献研究

关于基于移动终端下的教学,国内自2001年开始就有部分教育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到现在已经十五年有余。

在此期间涌现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对于这些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是我们研究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研究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这是我们的第一步工作。

(二)案例研究

文献的研究使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是外地的经验是否能够与我市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融合,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玉?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

只是文字内容的分析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这还需要对于真实课堂的分析与对于本地情况的调研。

所以我们选取了两类教学案例作为这部分的研究主体,一类是来自于较早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研究与实践地区的课堂教学案例;一类是我市较早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校的课堂案例和对于参与实践的试点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1.国内课堂教学案例

课题组从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选取的16节课堂实录,作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案例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的部分学科,其分布如表1所示,并且这些课堂实录分别来自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开展比较早且有成功经验的城市包括:

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苏州、南京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案例是因为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联合举办的。

从2008年开始连续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旨在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变革,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它在全国的各个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参赛的作品水平比较高,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能够代表全国在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中的一流水平,这样的案例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更好的描述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的课堂状态。

2.本市案例

我们选取的是15所之前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实践的试点学校作为研究案例,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9所。

通过对于这些学校中的课堂案例的分析以及对于参与试点的教师、学生与家长的访谈,来印证文献研究的成果和国内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是否符合我市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还需要做哪些调整。

四、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的定义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发现,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都是围绕着移动学习来展开的讨论的。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第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

这里提到的移动计算设备,就是我们所说的移动学习终端。

它在国内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应用通常表现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其终端载体隐喻为“电子书包”。

它具有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性、按需提供学习服务的特性[2]。

不过,随着技术与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泛在学习体系进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3]。

相对于移动学习来说泛在学习能够感知到更多的与学习者相关的信息。

移动学习只是收集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而泛在学习则能收集更多的信息。

在传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泛在学习环境可以一定程度的感知到学生的感知与心理变化,也可以感知到学习者所在环境的信息。

通过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数据较移动学习更准确的给予学习者最恰当学习资源与学习体验。

另外,通过对移动学习属性的继承与发展,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想要学习的情况下都能够获得相同的帮助与体验。

由于泛在学习发生在真实情景中,发生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时遇到问题想要解决时,所以泛在学习在学习者的角度更具主动性。

通过上述的对比,泛在学习在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在现有研究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与智慧学习常常一起讨论,其终端载体我们把它隐喻为“随身家教”。

但是经过我们对目前收集资料的分析,我国正处于移动学习的实践阶段,但是各个区域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把泛在学习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进行前瞻性的布局。

我市现在正处于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其主要抓手就是教育信息化从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进化过程。

如果说移动学习是数字化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表现,则泛在学习则智慧教育的重要标识。

而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正是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的表现形式,所以根据本市目前的情况,我们对于现阶段我市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做如下的定义。

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以本市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与数字校园为软硬环境支撑。

形成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和老师都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便捷的、移动的、智能的、多种交互方式的、优质均衡的教育体验。

其终端载体我们把它隐喻为“移动电子助教”。

五、实施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下的教学的原因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的主题都是——变革。

要分析这种教育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原因就要从社会、教育、技术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作为主体的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不同时期的社会将对教育提出不同的目标,而当今社会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也同样在与社会交互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变革的诉求[4]。

另一种教育变革的驱动力来自于教育本身,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主流的教育意识也在改变。

现行的传统教育教学范式已经滞后于教育理论,教育者意识到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其中普遍认可的观点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变革教育[4]。

就是这种从内部到外部对教育变化的强烈渴求,促使着教育变革成为了教育工作领域的重点工作。

这也是我们提出实施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主要因素,期望通过我们定义的新的教学体系能够在教育变革的工作中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

然而为什么要选择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

我们是从改变的目标来着手进行分析的,下面就从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社会的变革与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近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三次工业革命。

伴随着“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三个时代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社会的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限制,社会发展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

21世纪简史》中把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代,国家或地区的为推进的主体,科技对于生产力的提升有限。

对于个人的素质更多是关注体力而不是脑力,受教育的人群很少,个人在整个全球化中作用很小。

第二个时代,跨国企业成为推进的主体,科技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了巨大的提高。

对个人的评价脑力因素成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受教育的人群规模扩大,个人在整个全球化的中的作用有所提升,通过企业间接的参与到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第三个时代,个人与小团体在社会发展的舞台展露锋芒,科技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个人的评价脑力为重要的指标,对人掌握知识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的同时更关注学习能力。

个人的终身学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任何人都有可能直接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而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为技术基础,人类正在向着“智能时代”进发,也进入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能力构成有了新的要求更关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知识建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与社会责任心,这也是社会在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

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其它能力的支持相对薄弱。

如上文所说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来变革教育,那么作为带动整个“工业4.0”产生和发展的技术核心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切人点就具有天然的优势。

移动学习终端是其主要载体,与生俱来就带有整个时代的属性。

如果我们找到了符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与学的方法,移动学习终端又与学生也就是教育主体有着密切联系,在此系统下培养出的学生在能力上面自然会具有时代的属性。

例如,对于移动学习终端的使用自然的提高了学生时代需要的ICT能力;同时与在移动学习终端学习工具的帮助下,有了更多自己呈现学习成果甚至生产知识的机会与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多样的交互方式,使得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与社会责任心得到了锻炼与成长;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又使得学生有了自学的机会,锻炼了自学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并在甄别信息的时候锻炼了批判反思能力等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的能力。

而移动学习的便捷性、移动性又能促进教育公平,使全民终生学习成为可能。

(二)教育发展带来的需求

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经历着蜕变。

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再到复杂认知,建构主义已经成为目前较为认可的理论基础。

这也促使着学校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已经从教师转向了学生,我国也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的课改理念,教学策略也从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授、示范为主的策略变得多元化,像探究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认知学徒制以及服务性学习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学方法也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

虽然学校进行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是现实总是很骨感的。

今天所有的教学都处于严峻的应试情境中,学校教师担负着很大的责任,有着不小的压力。

老师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育专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式来改变教育现状。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九五”期间多媒体教学发展和网络教育启蒙期;“十五”期间多媒体教学发展期和网络建设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网络持续建设和应用普及期,十多年间“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