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5116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生活离不开工业

1课时

珍惜劳动成果

浪费现象调查

节约从我做起

便捷的通信

电话连着你我他

2-3课时

信件传真情

2课时

多彩的现代传媒

电视里看世界

读报纸、看杂志

走进网络时代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警惕网络陷阱

身边的科技

我家买了洗衣机

寻找身边的科技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三次技术革命

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锋利的双刃剑

科技的双刃

趋利避害

【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

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

“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

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

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

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

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

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

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

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与前后册教材的关系】

本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主要安排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关内容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与前几册内容的区别,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学习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实地调查、思辩活动等适合高年级开展的活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喜欢质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说服力强的科学材料,避免说教式的教育。

材料的选择不仅仅限于我国,而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1.我们应该如何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

“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研究教科书。

教科书中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

我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来教?

每个环节可以设计哪些活动?

每个活动如何组织?

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

学生们一定要知道这些知识吗?

还有哪些内容是可以选择的?

确定教学目标。

在研究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具体地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必须的教具。

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图片?

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录像资料或录音?

需要指导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实践活动?

需要哪些统计数字?

什么样的实物更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广博的知识。

这是对每一位教师最基础的要求。

用我们最常用的比喻是: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更高一些。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原理等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让学生探究明白?

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是什么?

他们的经验与教科书的内容有什么差距?

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弥补?

要不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所补充?

等等。

我们应该如何上课?

上课的出发点是什么?

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点新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需要教的内容太多,我们选择留下什么舍弃什么?

教材提供的内容如何利用好?

活动之间如何过渡才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师把自己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我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通过40分钟的学习,学生有哪些收获?

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学生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

这节课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失败的地方?

应该如何纠正?

我们倡导教师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

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方便面的来历

本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中了解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体会劳动者劳动的坚辛。

2.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

4.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责任感。

能力目标

1.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调查访问、参观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一定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是各行各业的基础。

 

2.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及。

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4.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主要内容】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活动主题:

“粒粒皆辛苦”、“走进食品加工厂”、“珍惜劳动成果”。

在“粒粒皆辛苦”这一学习主题中,设计了两个三级活动主题。

“小麦的来历”是以大家都熟悉的农作物——小麦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了解小麦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

“身边的农业”是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食品了解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体会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劳动者的辛苦,感受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在“走进食品加工厂”这一学习主题中,包含了两个三级主题。

一为“参观食品加工厂”,二为“生活离不开工业”。

这两个活动主题是在认识农业,了解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知识,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来之不易,经过了许多人的辛苦劳动。

体会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材设计思路基本相同。

在“珍惜劳动成果”这一学习主题中,设计了“浪费现象调查”和“节约从我做起”两个三级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社会中的浪费现象,知道节约的重要性,树立节约意识,并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为节约资源而努力。

三个学习主题在内容的设置上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食品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工农业生产者的辛苦,体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认识到厉行节约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

单元

主题

板块

主要内容与呈现方式

内容标准

1.小麦的来历

设计情境探讨小麦的生长经历了哪些劳作过程。

通过查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交流。

2.身边的农业

  通过参观、调查等形式理解大农业的概念,体验农民劳动的辛劳,感受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我是中国人9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我是中国人10

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与生产劳动的情况。

走进世界5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走进

食品

加工

1.参观食品加工厂

通过情境的设置,了解小麦加工成方便面的过程,知道每一种食品的生产都包含着许多人的劳动。

2.生活离不开工业

简单了解各种工业的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浪费现象调查

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反思自己的行为。

2.节约从我做起

通过讨论交流,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勤俭节约。

【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1.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教材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食品“方便面”作为活动的切入点,以方便面的由来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了解方便面的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等活动中,来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懂得在方便面的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