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396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微专题强化练习题12

第一部分 十七

一、选择题

1.(2018·江西五校联考)孙中山晚年曾说:

“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

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

……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

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

”对此话的理解是(  )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是孙中山晚年的看法,其认识到中国当时需要的不是“为个人争自由”,而是“要用到国家身上去”“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结合当时20世纪20年代的背景,应该反映的是其反帝的主张,所以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目的。

2.(2018·安徽六校教研会)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基本上相同。

”材料中的“政纲”指的是(  )

A.中共的最高纲领   B.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中共三大通过的宣言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答案】 B

【解析】 从题意来看,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应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

新三民主义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打倒列强除军阀。

该目标与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目标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项符合题意。

中共的最高纲领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民党是要走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项错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与三民主义不符,D项错误。

3.(2018·吉林实验中学)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避免,在探究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的道路,故选C。

4.(2018·泰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答案】 A

【解析】 从誓词内容来看孙中山表达了他倾覆满洲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急于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词中阐明了任职的临时性以及解职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一定要让位于袁世凯,故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5.(2018·南昌)程思远回忆: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将其精神向白崇禧进行了介绍,在蒋介石支持下,白崇禧将该著作的精神进行了归纳概括,使之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说明该著作对国民党的抗战有一定作用,因此选择B项。

A项虽然准确,但与题意信息无关;《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所写,与国共合作无关,C项错误。

国共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8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1938年5月,排除D项。

6.(2018·淮安)“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以及材料的理解。

从材料“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困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故本题选择D项。

7.(2018·南通)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知识依托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及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主要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B、C两项的史实作为“完成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D项的史实则是在1978年,均与材料信息不相符。

正确答案为A项。

8.(2018·泉州)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 B

【解析】 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明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可以试,就可以闯,B项的两篇文章符合题意要求。

《标准只有一个》,显然与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有关,A项不正确;C项与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大跃进运动有关,D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排除C、D两项。

9.(2018·吉林实验中学)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这些决定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

1953年,一五计划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要求相关的专门人才,推动了高校改革。

B、C、D各项不符合史实。

10.(2018·广东联考)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院校的英语科系,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语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人。

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人才需求增加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

D.“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 D

【解析】 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增加人才需求,就应当是调整增加各大院校工科专业,与题中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于1956年正式提出,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与材料中的院系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与院系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各大院校撤销合并了英语科系,缩减德语、法语等语种,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语系人数增加,说明这一时期的院系调整主要减弱了同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联系,有利于加强与俄国之间交往,与外交关系有关,故D项正确。

11.(2018·泰州)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知,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知,邓小平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2018·南通三调)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

“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

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

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

”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故本题选A。

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

13.(2018·合肥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瑗,北宋学者,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

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郡学教授,后在苏、湖二地办学。

他在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

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

——摘编自《北宋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斋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材料二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其中部分规定如下:

(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

(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教育改革的侧重点。

材料三 1917年初,由史密斯和休士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即《史密斯——休士法案》。

其内容如下:

第一,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方面,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