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80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不尊重父母,任性,好发脾气;

写字潦草,学习马虎。

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友好的态度、不求上进的表现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损害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

2、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与同学交谈不多。

由于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关系疏远。

3、心里闭锁。

遇上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谁也不告诉,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

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4、行为障碍。

有些学生因先天条件差或后天某些原因形成了行为上、举止上、语言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了交往的正常进行。

久而久之,形成交往障碍。

5、认知障碍。

学生在交往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认识,如:

在集体活动中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学讲话,作为班干部对其他学生指手划脚或大发脾气等,从而形成交往障碍。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从小生活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

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单向灌输,忽略双向的、多角度的民主交流的现象,学生往往被动的参与教育过程,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的积极精神。

例如我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

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又容易形成学生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不良个性,造成交往障碍。

通过近一个学期观察、分析,我发现我班学生以下两种类型者居多:

1、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

这类学生外表看起来开朗活泼,在群体活动中,参与积极性高,但只喜欢居主导地位,事事想占上风,不善于与他人合作。

当他人的意见、态度与其意愿相违背时,往往采取攻击性行为,常常用语言和行动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要求。

这类学生由于“头上长角,浑身长刺”,使大家敬而远之。

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进行交际。

2、自卑懦弱,依赖性强

这类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性格内向(家庭表现则相反),整天不吭声,不主动与人交往;

在学习活动中退缩,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

在集体活动中,不积极参与,处于被动的角色,往往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大家对他说不上喜欢,也没有什么讨厌之感,他是否介入到同伴中来,大家并不在意。

这类学生遇到不公平待遇,则忍耐或以哭泣来表示反抗,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困难只会求助于家长、老师。

(二)理论分析

首先从交往教学论看,交往教学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沙勒和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

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交往教学论将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

人在交往中学习和生活,师生交往是学校学习和生活方式。

交往教学就是交往活动的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教育资料等语言符号中介进行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来往或沟通、情感交流和为达成一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

1、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通过探索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的学习、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2、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顾问,可以信赖的朋友,前进路上的引导者。

3、使学生掌握一些交往的实际技巧。

三、研究的内容:

互动交往中不同层次的交往对象的交往,对交往效果的影响、作用;

校园交往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

1、交往个体研究

良好的个体素质是人际关系得以正常发展的基础,具有独立性的儿童往往处事镇定、自信,能给他人以更多的帮助,在同辈群体中也享有更高的威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启发,提供适当的帮助,还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加以评价。

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师生交往的研究: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是从属型交往。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

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应是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

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交往,师生在对话中要有心灵的感应,思想的碰撞乃至意识的交锋。

课堂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渠道。

在课堂交往实践中,教师要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和时间。

注意保护学生交往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师生的交往给予认真的对待。

这种尊重态度,是交往的基础,是教师对交往重视的言传身教。

它实现着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3、生生交往行为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校园生活交往中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

缺乏主动性,但它却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基础。

儿童对小伙伴的交往是对称型交往。

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

4、交往语言的研究:

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

对交往语言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交往的有效性。

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明白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

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

在交际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5、交往技能研究

一个儿童不能遵循交往规则,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自然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甚至被排斥,从而影响他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应该在礼貌、交谈、助人、仪表等方面通过学科渗透或举行活动给予适当的社交技能指导。

(1)学会关心他人。

(2)学会称赞他人。

(3)学会解决冲突。

6、交往观念的研究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尤其是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对象,孩子很容易形成“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式,养成“独尊”的习惯;

与正常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悖,自然地抑制了儿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重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技能、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意识到他是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让学生体会到家长、老师、同学也需要他的关心和体贴,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老师也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严厉的教育者、知识的权威,在情感上要贴近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十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7、交往机会研究

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交往的经验。

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毕竟有限,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适当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逐步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创造这种机会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实验。

(1)课内建立合作学习的形式。

(2)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资料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

通过本课题成员的共同学习、实践、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电教课的学习效果等进行阶段性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3、个案研究法:

关注1—2名同学的个体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

4、资料研究法: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东西,为研究积累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课题研究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在保证理论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学习、讨论和根据各人实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习内容得以充分保证。

两年来,我主要学习了以下材料:

1.《教育心理学习》(邵瑞珍等编着,上海教育出版社,83年10月第一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0年10月第一版)

3.《教育理论材料选编》(常州市教委教研室编,2000年3月)

4.《学生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着)

(二)、积极探索,强化研究过程

研究一开始,对照研究计划,平时自觉学习相关理论,把“教”与“研”相结合,以“研”促“教”,以“教”推“研”,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课。

对课题组安排的研究课,课前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就研究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切磋,共同研究课的教学思路,最后由执教者执教。

课后对研究课进行精心评价,采取执教者自评,听课教师互评等评价方式,科学,系统地、全面地对研究课进行评价,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使研究的方向明确,体现研究的实际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掌握学生的交往状况,调整完善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普遍提高学生课堂交往素质的基础上,重点确立并帮助1~2名“交往困难生”,并建立好“交往困难生档案”,设立“个案库”,潜心研究交往困难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多渠道帮助困难生克服交往障碍,做到有实施,有记录,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呵护学生的成长。

同时注意优秀个案的收集。

相互交流,做好交流记录。

除此之外,我还把平时学习、研讨的内容或过程形成书面材料,注意收集和整理,为课题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原始资料。

为我今后的课题结题和课题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至今,明确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提高了教师对科研兴教的认识,课题研究丰富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找到了自身素质与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素质的差距,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来。

从研究效果来看,课题研究提高了本人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勇敢、自尊、友好、合作、互助、互勉等良好的品质,促进了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通过研究,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从测量结果看,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年的研究中,我们先后对3个实验班和3个对照班,就学生的交往素质进行了研究前期和后期的测查。

为了保证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拉克莱卡、丹斯、韦克、肖和斯通(LaCreca,Dandes,Wick,Shaw&Stone,1988)等人制订的儿童社交焦虑感量表(SASC)。

该量表是共有10道题,旨在测量儿童焦虑感中情感、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的表现,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并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点。

量表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另一个是社交回避和苦恼。

这两个因素彼此间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为-),且达到显着水平。

由专职心理教师实施测评。

结果表明学生的交往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实验前学生的交往素质发展状况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社交焦虑感测量比较(实验前测)

对负面评价的恐惧

社交回避和苦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