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2995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教师重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

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对北魏产生影响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分析:

导入:

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

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

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

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

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

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

《魏书·

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

”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

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

“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

”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

如:

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

”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

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

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

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

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

“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

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

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

“为什么要迁都?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

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

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

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

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

“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

”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

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

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

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

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

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

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

”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

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

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

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

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

问题。

提示如下: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课后作业: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