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2774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盨铭文再考Word文件下载.docx

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臣舌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

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豳公盨语词考释铭文性质豳诰大禹治水德

 

1引言

△公盨是保利艺术博物馆于2002年春天在海外文物市场发现并购藏的,是近年发现的一件非常重要的西周青铜重器。

铭文10行98字,刊布于《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同期发表了李学勤、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四位学者的研究论文。

线装书局2002年10月出版了《△公盨――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

2003年6月出版的《华学》第六辑集中刊发了饶宗颐、周凤五、罗琨、沈建华、张永山、江林昌等六位学者的研究文章。

2003年10月于香港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刘雨、邢文发表了有关论文,2003年《国际简帛研究通讯》第三卷第二至六期集中刊发了刘雨、邢文、邵望平等人的一组文章。

此外王大有(2003)、冯时(2003)、连劭名(2003)、郑刚(2004)、师玉梅(2004,2005)、高华平(2004)、徐难于(2006)、艾兰(2006)、李凯(2007)等学者也先后撰文对此铭进行讨论。

以上除徐难于、艾兰、李凯论文外,其他论文的内容基本已被周宝宏(2005)《近出西周金文集释》一书采入。

我在2003年的3月份直接依据拓本对盨铭作了考释初稿,后一直搁置,其中有些观点与上述诸文暗合。

此盨有关于大禹治水的内容,且其文体与《尚书》相似,涉及到相关文献的传抄和形成年代以及上古历史的认识问题,所以,尤为学界所重视,但此器铭辞古奥,尚有难以疏解之处,今不揣謭陋,在初稿及上述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盨铭再作梳理,略陈浅见,敬请方家教正。

下面先按我们的理解写出释文,正文中按我们的理解分段解读(铭文省略之主语等句子成分用【】标示):

天令禹尃(敷)土、隓山、濬川,【禹】廼(擣)方、埶(设)征。

【天】降民监德,廼自作配卿(享)。

民成父女(母)

【即“天成民父母”】,生我王,作臣。

氒【指“天”】颒(贵)唯德,民好明德,(憂,读優)才(在)天下。

【民】用氒邵好,益□懿德,康亡(娱)不(丕)楙(懋),老(孝)友()明,巠(经)齐好祀,无(頁兇,讀凶)心。

好德,婚媾亦唯协,天釐用考,申(神)復用犮首(髮,讀祓)彔(禄),永孚于(寧)。

豳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悔)。

此盨诸家多定在西周中期后段,可从。

对此铭文,各家关注的焦点在大禹治水(尤其是“隓山”的讨论)和△公的身份。

各家句读不一,说解纷纭,本文考释文字,如无必要,对诸家之说不作烦琐征引。

2铭文考释

第一段:

对此段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而尽量避免过多“人性化”的理解。

关于大禹治水的方法,很为诸家所关注,理解也颇多分歧。

“敷土”就是“布土”,顾颉刚(参周宝宏2005:

231)、袁珂(参周宝宏2005:

232)、裘锡圭(2002)等都认为“土”指的就是息壤,“敷土”就是用息壤堙填洪水。

说可从。

关于“隓山”,李学勤(2002)、裘锡圭(2002)、罗琨(2003)、张永山(2003)等都予以特别关注。

我们认为裘氏之“堕山”即“堕高堙庳”的意见可从。

或解“隓山”为掘山、凿山,认为“隓山”的目的是“濬川”,似不妥。

“”字,裘氏分析为从“濬”字初文,〇(“圆”之初文)是加注的音符。

我们以为从水从“璿”之初文,〇是表玉之义符,金文中“”(玗)字就从此义符。

此字可以跟训匜(10285)法律名词“”联系起来,从中寻求匜铭释证的音读线索。

还可以联系师寰簋(4313-4314)“(氒邦兽)”字和《类篇》攴部之“”及《改并四声篇海》贝部之“”,从斤或攴或刀或又构意相同。

训匜为“裁决”义,师寰簋为“害、杀”义,均取义于“”。

训匜中当是法律名词“裁决”义的专用字,字本从“鼎”,有“刻铭于鼎”之义,后“鼎”旁讹为与之形近的“贝”。

上博简(三)《周易》54简“涣卦”,卦名今本作“涣”,简本作“”,或省廾(双手形)作,注者以为从爰得声(马承源2003:

209)。

璿上古音属邪母元部,爰属匣母元部,涣属晓母元部,邪母与喉音关系密切,如祥为邪母字,从喻母字羊得声。

“濬”字上古当归元部,后世转入文、真二部,《正字通》:

“濬,通作浚。

”上博简字左所从当是叡(籀文作壡、古文作睿)字,此字含有“深”的义素,叡为“深明也,通也”,濬为“深通川也”(均据《说文》),《尚书·

洪范》:

“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孔传:

“必通于微。

”孔颖达疏:

“王肃云:

睿,通也,思虑苦其不深,故必深思使通于微也。

”简文似当用“深明”、“深通”、“通达”之义,不必解为“涣散”。

“濬川”就是疏通水道。

铭文记录了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

,我们认为即(見彔伯簋,容庚1985:

706)之简省写法,其释读依从陈剑(2001)的意见,盨铭中应读为“擣”,击义。

或读为“讨伐”之“讨”。

寡子卣(5392)“(敦)不弔(淑),乃邦”,“”字跟盨铭以及彔伯簋字记载的是同一个词,寡子卣此字的意义跟盨铭相同,与上文“敦(伐义)”变文同义。

《诗经·

商颂·

长發》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郑笺:

“乃用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诸夏。

”《楚辞·

天问》亦云“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据此,大禹还有“正四方”之事。

又《墨子·

兼爱下》:

“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又《非攻下》:

“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

”又《节葬下》: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

”《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荀子·

议兵》:

“禹伐共工。

”又《成相》:

“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所谓的“擣方”,可能跟这些传说有关系。

“方”在金文中多指方国,如“方蛮”(墙盘)、“鬼方”、“人方”、“井方”、“虎方”、“不廷方”等,最多见者为“四方”(墙盘有云“遹正四方”),义指天下。

郭店楚简《缁衣》12简“四方(顺)之”,上博简

(一)《缁衣》7号简异文作“四或(国)川(顺)之”。

此铭中“方”当指四方诸侯或跟禹敌对的势力。

“方”字中间笔划作两斜笔上扬,与“方”字一般写为中央一横笔平直有别,所以有的学者隶为“彖”,读为“地”(李学勤2002),冯时(2003)则认为此字是“地”的本字。

此字跟彖、豕的写法差别较大,而跟“旁”字所从及“方”字写法微异(参《金文编》7页“旁”、614页“方”),盨铭写法有两种可能,一是存在冲范现象,二是书手故意求异,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既然下土得以敷治,四方诸侯平定,下面的事就是“任土作贡”(见《尚书·

禹贡序》)了。

“埶(设)征”之“埶”读为“设”,是依据裘氏的意见,李学勤认为“设征”是规定各自的贡赋,可从。

“设征”之前当有过武力战争,这就是“擣方”。

“廼方、埶征”的主语是“禹”,这种句式见于师旂鼎(2809西中)“师旂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使氒友引以告于伯懋父在艿,伯懋父廼罚得联由三百寽(锊)”(释文参张振林师2005)、多友鼎(2835西晚)“多友廼献俘馘讯于公,武公廼献于王,【王】廼曰武公曰……”。

史臣舌簋(4030西早)“王诰毕公,廼易史臣舌贝十朋”,施行“赐”的行为的不一定是“王”,很可能是“毕公”。

当然,这种用于时间上承接关系的“廼”字句的主语也有与其前面句子主语相同的用例,如穆公簋盖(4191西中)“隹王初如□,廼自商复还至于周”,象永盂(10322西中)“益公内(入)即命于天子,公廼出氒命,易畀师永氒田”,“廼”句如果铭文不标明主语,也是很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

五祀卫鼎(2832西中)“邢伯、伯邑父、定伯、旡京伯、伯俗父廼顜,使厉誓,廼令参有司”,“廼令”句未标主语,而裘卫盉(9456西中)“裘卫廼彘告于伯=邑=父=、荣=伯=、定=伯=、旡京=伯=、单=伯=廼令参有司”,官员名字都标有重文符,说明这些成分既作上文的宾语,又作下文的主语。

第二段:

【天】降民监德,乃自作配卿(享),民成父女(母)

此段断句分歧很大。

裘氏读为“降民,监德”,义即上天降生下民,监察下民之德。

江林昌以为即“天降下民并观其德的意思”。

“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

大盂鼎(2837西早)云“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民”和“疆土”都是文王受命于天,可与盨铭对读。

《尚书·

尧典》“钦若昊天”孔疏:

“《毛诗传》云:

‘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

《高宗肜日》:

“祖己曰:

惟先格王,正厥事。

乃训于王曰:

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

《吕刑》: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大雅·

大明》: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大雅·

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

殷武》: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周颂·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

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从以上引例可以看出,世间的王和民是受到上帝监察的,监察王和民的德行,以防止其有“不若德”。

“监德”就是《逸周书·

命训解》的“司德”,其文曰: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顺”当读为“训”,训诫、训导义),“夫司德司义,而赐之福禄,福禄在人,能无惩乎”,“夫或司不义,而降之祸,在人,能无惩乎”。

“自作”之“自”一般理解为反身代词,这会妨碍对这句话的理解。

连劭名训“自”为“始也”,非常正确。

“自作”又用为作器动词,“自”当跟“肇”、“兹”(兹造,见王子申豆4694-4695、王子申鉴10297,从兹、才)等语法意义相同,或有学者把它看作复指代词(朱其智2002),恐怕是不恰当的。

王晖(1989)曾论证“在”有“初、始、往昔”的意思,金文中有“才(即在)昔”、“昔才”等同义词复用之用例,并指出《小雅·

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之“自昔”与“在昔”组合方式相同,“在古”亦作“自古”,唐人王绩《赠梁公》诗“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在昔”一本作“自古”。

此均可证“自”有初、始之义。

关于“配”,徐难于(2006)作了很好的论述,她指出,西周的“天配观”由“天立配”和“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

依据她的思路,此铭“自作配”的主语是“天”。

但她从冯时把“鄉民”读为“相民”,义即“治理下民”。

我们认为,“配鄉”读为“配享”,义即“配受”,“自作配享”,是说天在下土立配受天命者。

但天所立此配并非指禹而言。

此“配”义当为“匹配”、“仇匹”。

王国维在《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

(二)》中说:

“(《书·

康诰》)又云,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

传说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