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
《记叙文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分)“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1分)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情节)
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问题回答法。
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
例如: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
发生了什么事情?
起因是什么?
结果怎样?
(6)简洁概括法。
人+事+结果
3、梳理情节:
答题要领:
把握核心事件,逐段概括提炼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筛选有效信息,简练作答。
补全情节的题型,模仿示例句式。
4、写出文章线索。
(1)以题目为线索。
例如:
《背影》、《皇帝的新装》、《风筝》。
(2)以实物为线索。
《风筝》(以“风筝”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孔乙己》中以“我”(小伙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6)以行踪(游踪)为线索。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5、考察主旨(中心思想):
涉及两种题型: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
〔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
〔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
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等。
6、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质。
(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3)分析对人物所做的具体描写(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7、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技法:
(1)明确塑造人物手法:
表现人物的角度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此外还有细节描写。
为了使人物性格鲜明,还可以采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作用:
这些手法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
07年沈阳“只是一个普通人”第4小题“选文第9段划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解答:
外貌描写。
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思路:
突出主题,表达(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衬社会的……
《故乡》中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
(4)赏析人物描写的语句:
确定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生动、传神或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8、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①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
②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
③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④过渡句
⑤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⑥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
⑦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
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
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
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
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
(2)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考虑。
通常内容上作用:
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
结尾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或者:
表现了作者……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常设悬念、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的……作铺垫;
中间部分: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呼应开头(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扣题;
呼应标题。
9、题目含义及作用:
解题思路:
题目的含义:
(1)题目常常具有比喻、象征或双关、引申的意义,指出修辞(常用修辞:
象征、双关,比喻,拟人),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内容、情感、写作目的)来分析。
(3)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
题目的作用通常有:
(1)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荔枝蜜》);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3)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4)充当文眼(《爱莲说》);
(5)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枫叶礼赞》);
(6)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
(《变色龙》)。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及作用: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
A.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反衬……)。
例1: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渲染悲凉气氛,暗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为孔乙己出场作铺垫。
B.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
C.推动情节发展。
D.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E.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
*注意: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2)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
A.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白杨礼赞》第二段景物描写(描写黄土高原,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B.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
11、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拟人:
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
排比:
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反问:
起警策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引起下文。
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复:
起强调作用。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
考察要点:
倒叙作用、插叙作用。
(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
1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有时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考点: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a.托物言志:
在状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
《爱莲说》《陋室铭》)
b.欲扬先抑(扬抑结合):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c.烘托、衬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
d.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范进中举》《故乡》
e.铺垫、伏笔照应: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f.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增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如:
《范进中举》
g.想象:
8.联想:
(《春》由桃、杏、梨花联想到满树果实。
h.象征:
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
例如:
《白杨礼赞》
i.以小见大:
j.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口技》
k.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春》《陋室铭》
15、揣摸人物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叙述。
(2)结合上下文及原文。
16、考查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人称主要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有时第二人称也穿插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与读者拉近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