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景关系看唐诗气象的流变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从情景关系看唐诗气象的流变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情景关系看唐诗气象的流变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里说: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里的“气象”指的是诗中诗人的主观精神得以寄寓的客观景象。
综合来说,诗歌的“气象”,是指诗歌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时代风貌和美学品质。
“气象”是最能够反映文化景象和意义的,虽唐诗研究者众,但对于唐诗气象,现在最受推崇的还是严羽和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学说。
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他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描绘了唐代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
胡应麟截取了盛唐、中唐、晚唐时代的三句诗来象征三个时代的诗歌风貌:
“盛唐句,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唐句如:
‘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
晚唐句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初唐体质浓厚,格调整齐,时有近拙近板处。
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时有太实太繁处。
中唐淘洗清空,写送流亮,七言律至是,殆无可指责。
而体格渐卑,气运日薄,衰态毕露矣”。
因此,我想试着从唐朝诗歌的发展入手,仿高棅的初盛中晚四唐说,对四个时期唐诗的不同气象作进一步的探索。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不仅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种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更有无数优秀诗人,包括善写古风的陈子昂,长于山水和禅悟诗的王维,工于行旅风光田园生活的孟浩然,在边塞高歌的高适、岑参,敢于以文为诗的韩愈,诗风奇诡怪异的李贺以及被人并称为“小李杜”的杜牧和李商隐。
各种清新的、雅致的、缠绵的、空灵的、洒脱的、恬静的、活泼的、飞扬的、雄奇的、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美丽诗篇,构成了唐诗的灿烂。
唐诗的璀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唐统一中国后,军事力量强大,政治开明,以才取士,经济政策宽松,文化上儒、道、佛兼容并蓄,胡汉各民族乐舞交融。
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
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
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
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
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国运昌则文气盛。
唐诗繁荣的众多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科举用诗。
平康里饮酒赋诗,彰显才华,成为一时风尚。
热风所炙,全国皆诗。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安史之乱”到孝宗的“中兴”,从“甘露之变”到“黄巢大起义”,随着国家的由盛而衰,初、盛、中、晚唐的诗歌各自折射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时代气象。
胡应麟《诗薮》云: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欧阳修也在《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情是诗的灵魂,无情则诗丧其神;
景是情的载体,无景则情失其形。
景之于情,如形之于神,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中国古典诗词情与景的组合方式是复杂多样的,按照它们主要的关系,主要有触景生情(本来潜伏于诗人或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而觉察不到的某种感情,因受外物触动而被激活后涌上了心头。
)、情景相生(把主观感情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外物之中去,而所描写的客观外物既没有被赋予特定的人文意义而成为含义稳固的意象,又没有因其自然特征与所抒之情的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相似点而构成对应关系。
)、移情于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加到客观外物之上,使客观外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因情造景(诗人的某种感情异常强烈,眼前的事物不足以承载它,便借助想象和联想虚拟假构了一些能与内心情感相适应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来抒情言志。
)等四种。
一、触景生情——“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初唐气象
初唐的诗歌可以说是在六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就审美风尚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以王绩为代表的道家诗风,以王梵志为代表的佛家诗风,还是以“四杰”、陈子昂为代表的儒家诗风,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六朝以来颓废绮靡得宫体诗和“文多拘忌,伤其直美”的永明体诗风进行了必要的反叛,使初唐诗歌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有了更为高华的境界与刚健的风格。
用刘勰的话来形容,便是“藻耀而高翔,固又笔之鸣凤也”。
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中的“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一句也许能概括初唐时期诗歌既有齐梁余风的绮错又伴随风骨、兴寄的诗风。
但是,就诗歌的情景关系来说,初唐时期的诗人们大多都是触景生情。
唐立国之初,结束了大规模连年战乱,社会生活初步安定,带来了充满朝气的新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溢清新的朝气,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美。
如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此诗是早期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诗风平淡自然而又朴厚疏野,自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
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大多是因为看到了某种景象心有所感,悲悲戚不知所以然。
再如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人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
面对浩渺的历史和无尽的江河,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悲剧感凝重的交织在一起,忧愤难抑,感慨更为深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感慨人生之有限,宇宙之无穷。
闻一多对此神韵有个绝妙的评论:
“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
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相类似的诗境创造,在刘希夷的诗里亦能见到。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面对暮春落花,诗人慨叹道: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闻一多先生借古人意称之为“泄露了天机”,又说:
“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
”闻先生所热情称颂的张、刘诗中的“宇宙意识”,正是初唐歌行诗的高致所在。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但总的来说,由于初唐的诗人们刚刚摆脱宋齐梁陈那迤逦的诗风束缚,加之社会风尚的引导,使得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免有些小心翼翼的试探,并未能完全地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得表达。
二、情景相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气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是盛唐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夜的黑暗尚未褪尽,一轮红日已在江海连接处冉冉升起;
旧年还未逝去,滔滔江水已带来了无边春意。
轻盈的春光不可阻挡,岁序的更新令人振奋。
大自然的欣欣向荣,诗人的踌躇满志,都含蓄在景物的描画中。
这两句诗正切合盛唐从国家到文学脱胎于初唐而蓬勃发展的新鲜气象。
就诗歌的表现方式来说,情景交融到了一种相辅相生的境界。
盛唐时,经贞观之治到玄宗开元年间,国家已成全盛之势。
与之同步,唐诗也呈全盛之势。
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
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生气弥满,光彩非常,这就是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风骨”。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无论写战事的边塞诗,纪游的山水诗,怀人送别的抒情诗,乃至歌功颂德的应制诗,总带着一种通天彻地、横贯古今的磅礴大气与夐远的深思浩叹。
孟浩然、王维被公认为盛唐时期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们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但是,在这宁静中同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悲壮情怀和诗人充实健旺的精神世界。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彼有羡鱼情。
”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容纳了大江小河,云梦泽上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洞庭湖水澎湃动荡,小小的岳阳城仿佛浪峰上的一叶小舟。
诗人笔下,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有着丰厚的蓄积,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它象征着盛唐的繁荣、宏伟、兴盛,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功名事业的种种幻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热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华普照、清泉结响、竹喧莲动,充满了勃勃的生气和活跃的生命。
“诗佛”王维的诗境不仅是空寂的禅的世界,同时也是盛唐中国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人文情怀。
李颀、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笔势豪健,显示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六月飞雪似梨花,绽放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冰天雪地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
依依送别却奇丽豪放、浪漫乐观。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迈激情,即便写“愁”,也被奔放、奋发的气氛冲淡了。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有着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国家的强大,鼓舞了李白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
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救世的热望。
他在许多诗歌里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诸葛亮: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亮武侯传书怀》);
羡慕谢安: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雄》)。
他屡次自比大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想和愤懑中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李白酷爱自由,喜爱雄伟奇险的山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