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77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Word文件下载.docx

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秦隋两代的对比

秦朝

隋朝

统治的时间

二世而亡(15年)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二世而亡(37年)

581年——618年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制度的创新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边疆的管理

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派人三赴流求(今台湾)

伟大工程的兴修

万里长城、灵渠

大运河

灭亡的原因

暴政

对后朝影响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借鉴,西汉初期实行宽松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初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P8)材料研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还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傜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P8)问题思考: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

法律上,减省刑罚;

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说一说:

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对比

皇帝

内容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

重视官吏考核

形成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3课盛唐气象

(P12)材料研读: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课后活动:

1.阅读下引史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音葛)巨舰,千舳(音竹)万艘,贸易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

崔融传》

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音技)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回答问题: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3.举办唐诗朗诵会。

可分成两组,一组朗诵歌颂自然风光的诗篇,一组朗诵反映社会生活和亲情的诗篇。

4.略。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P21)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P22)课后活动: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

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学习内容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教育

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建筑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文化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生活习俗

饮食、服饰、茶道等;

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P24)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

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P26)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

2.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统治

(P30)材料研读:

《宋志·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P31)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P32)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

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机构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36)课后活动: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