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215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

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

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

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

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

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

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

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

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

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

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

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六、做大岁

在历史上,莆仙地区是“衣冠南渡,如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至今仍遗存着十分独特的年俗,如大年三十晚上不动刀,担心招来杀气,正月初一早晨不能扫地,担心扫走财神等。

莆仙还有一项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岁”。

关于莆田初四“做大岁”,有一段悲惨的历史记载: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才得以光复,逃亡山区的老百姓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为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民间约定正月初四“做岁”,(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四“做岁”,时间也拖得太长),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

同时将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即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以示心有余哀。

贴白额联的习俗,在莆田民间又一传说,清顺治五年(1648)3月,明朝东阁大学士莆田人朱继祚率义军收复兴化城。

清兵多次反攻,城内不少百姓伤亡,家家都有丧事,门贴白联。

至年终,清政府强令家家贴红联,城内居民巧妙地贴上红联时,留下原来白联的一截,以示对逝去的亲人和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七、元宵

莆田元宵节与全国各地不太相同,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莆仙地区,人们过元宵节总离不开灯,正月十五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大游灯”。

游灯中各类彩灯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等,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

元宵节期间,莆田有“行傩吃元宵”的风俗。

行傩吃元宵是民间以敬神为名,实为互相请吃,增进相互友谊的一种民俗。

“行傩”意即神在民间的巡游,“行傩仔”是元宵夜接待亲朋好友作点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实心和用糖作馅的两种,这些丸仔,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莆田元宵节期间,不论山区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举行跳棕轿表演活动。

跳棕轿即棕轿舞,是莆仙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

每队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一米,宽不到三十多厘米,顶部饰以棕片的竹制或木制四方小轿,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表演时街道、场院燃起篝火,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焰熄灭为止。

莆仙地区元宵节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从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分别按时间举行元宵(每社一天),有的宫庙还举行总元宵,如涵江鲤江庙、江口东岳观、拱辰外头亭瑞云祖庙等。

总元宵实际上是“出游”,有马队、妆阁、彩旗队、车鼓、十音八乐、弄龙戏狮等,热闹非凡。

莆仙沿海,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节的风俗。

妈祖元宵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元宵期间,妈祖宫庙内有点“烛山”的俗例,妈祖元宵要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九日才结束。

元宵中的“福首”人家。

元宵,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它地方。

从正月初六开始,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

这种祭祀仪式从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的,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流轮选出“福首”。

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

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个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都想把排场搞得大一些。

有的要花费几万元来筹备各种活动,还要筹办几十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

元宵前几天“僮身”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场主动前来帮忙:

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动搞得热闹一些。

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

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道”游行。

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

法师诵经做道,唢呐车鼓轮番助兴,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浓浓的鞭炮声中把庆赏元宵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