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豹尾,即收尾要象豹子尾巴一样有后动,这是对课堂结构的高度概括。
本文只对“凤头”和“豹尾”,即“导入”和“结尾”的作用和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
2.1导入的功能
高尔基说过:
“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2】可见,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在讲授新课时确有精妙的功能。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2.1.1设疑布阵,启迪思维【9】
疑可以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然,设疑在方法上要精巧,通常是采用孕育矛盾,对比分析的方法。
以认识论观点看,比较的方法是识别事物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清所知的事物或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且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如此深究其根源,就可以把认识向更深层次引入,从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1.2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中学生对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的东西通常接受很快。
把物理学中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用中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起到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作用。
尤其是这个“点睛”,要是能够把这笔给点好,那么这条龙就活了,也就是把这堂课给上活了。
“点睛”即突出重点,把抽象的东西用鲜活的事物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或定律。
2.1.3承上启下,展现新意
有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一读就懂,没什么困难,其实不然,即“无疑”并不是真正的没有疑问。
如果我们能“无疑”处生疑,那么这样的疑便能承上启下,展现新意,起到架起新旧知识之桥梁的作用。
物理课本的章节排列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上一节的内容与下一节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并不是孤立的一节,因此在导入时应当注意一下与上一节或章相呼应,也就可以很好地开始一堂课,并运用类比、列举等方法展现新意。
2.1.4造成悬念,诱发思考
由于简单或直接的经验常造成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片面理解,有时纠正起来还非常困难,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他们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因为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可能是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但是他们却认为这些观念和想法是对的,因此作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片面理解当中造成悬念,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使其推陈出新,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这样导语真正起到了开启新课的金钥匙的作用。
2.1.5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持续的动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2】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欲、欲则学。
所以,激趣就非常必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假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所在即为动力所在,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或事情非常感兴趣的话,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样学习也是如此,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如引导他们到了世外桃源,景色怡人,使他们留连忘返,他还想回去吗?
2.2课堂导入的设计要求
以上讲了一些关于导入,即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尤为重要,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
作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思想性原则;
科学性、整体性原则;
启发性、趣味性原则;
直观性、抽象性原则和针对性、代表性原则。
【6】具体来说,物理教学中各种导入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问题导入:
直接、质疑、启发。
故事导入:
寓意深刻、幽默,诱引,创设情景。
设疑导入:
简捷、兴趣,创设情景,诱发追因。
直观材料导入:
直观,全面,多样,全方位,
已有经验导入;
亲切,自然,深刻,导示。
演示实验导入:
直观,激趣,科学,诱发思考。
旧知识比较导入:
系统,连贯,渐进。
根据引入原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设计何种方法,其根本目标都是努力创设物理环境;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广大学生积极的思维;
调节学生心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因而,在设计新课引入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1).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求新”。
(2).要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求实”。
(3).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应变能力,“求活”。
2.3常见的课堂导入形式
课堂导入的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直观材料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新旧知识的比较导入等等。
那么究竟怎样运用各种方法引入教学呢?
下面就具体的引入方法来谈一谈。
3.1由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7】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老师对物理现象最生动、最清楚的描述,也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观察。
教学演示可信度高,可见度大,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常常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例如,学习惯性及其应用之前,教师可以握着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向什么方向溢出?
当水杯突然停住时,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
学生将上述现象观察清楚之后,将水杯放在讲桌上,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杯口的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当用木棒打击塑料片时,产生什么现象?
装置很简单,学生却觉得很新鲜,好奇的目光紧紧盯着鸡蛋。
这时老师举起木棒向塑料片打去,“啪”的一声,塑料片飞离了杯口。
同时“啵”的一声,鸡蛋落入了杯中,顿时,学生们都兴奋起来,忙问: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这时教师就可以轻松的引入新课。
2.3.2设置“陷阱”引入新课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非平衡态为有序之源。
【5】认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认识由较浅层次一步步走向较高层次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次又一次思维矛盾的非平衡态过程。
每次矛盾的解决,人的思维便进入到新的平衡态,无疑,这种新平衡态的档次高于原先的平衡态。
由激疑到释疑,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再上一个档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自信心特别强,喜欢凭主观臆断下结论。
但由于经历少、认识浅,所下的结论往往是失真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当教师直接把正确的教给他们时,他们要产生怀疑心理,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状态时,必然要想尽办法摆脱矛盾,从矛盾中解放出来,于是产生了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求知动力。
为此,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观念相悖的典型事例,设置“陷阱”,让学生碰碰钉子,迫使他们重新认识问题。
例如,学习“大气压强”之前,教师拿着一只盛水的,然后把稍小的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
当我把相互套放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
学生异口同声的一齐答:
“一定会掉下来。
”于是教师将那两支试管倒转过来之后,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壁端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
强烈的矛盾冲突,引爆了学生们纷纷追根问底。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学了“大气压强”之后就会明白了。
再如,在教育实习中我的指导老师教我在讲激光的时候可以这样开头:
今天我们开始学激光,提出光大家都很熟悉,打开电灯有灯光,太阳照射有阳光,打雷闪电有电光,煮饭烧水有火光,激光也是光,只不过比较特殊罢了。
“特殊”两个字加重语气写入板书,然后让大家看激光器(指实物),打开开关就亮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这就是激光。
接着强调说,大家看到的这个光不是激光,而是辉光,激光在哪儿呢?
在这里(指墙),只要我们抽上一支烟,创设反射光体就可以看到光线,这才是激光。
这时大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这是激光,那不是激光呢?
由于矛盾得到孕伏,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这样开头行不行呢?
比如说: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激光,这就是激光,但是这样开头感染力不强,所以,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导语效果也不同。
再看看下面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一堂课开始时的师生对话:
师:
200瓦的灯泡亮还是50瓦的灯泡亮?
生:
(齐声)当然是200瓦的灯泡亮。
将“220V,200W”和“220V,50W”两灯泡并联接入220V的电源中,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致。
这时学生会兴奋地叫起来,他们是对的,当然高兴。
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时,50瓦的反而比200瓦的要亮得多。
感到惊讶:
“这是怎么回事?
”
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要求学生们用崭新的理论给以合乎情理的解决,迫使学生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
2.3.3介绍科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中学生虽说是青少年,但他们天真的童心还依稀可见。
故事对他们依然有一定的魅力,特别是科学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攻关精神,常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学习“白炽电灯”之前,可以问他们:
“是谁发明了电灯?
”然后给出正确答案:
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别看电灯结构简单,当年爱迪生发明它时,却历经了不少的艰辛,单说对电灯的设计,他就查阅了数不清的图书资料,光用掉的读书笔记薄本子数本子是两百多,数页有四万多。
在寻找和试制灯丝材料方面,他更倍受煎熬。
开始他用炭、石墨等材料试制灯丝,灯丝寿命只有八分钟,试验失败了,后来他改用钡、铱、白金等高熔点的稀有金属试制灯丝,也只有一个多小时,试验又失败了,就这样他失败了又做,做了又失败,再做,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用钨做灯丝最理想,于是钨丝灯遍及了全世界。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钨丝电灯的知识。
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2.3.4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入新课
利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引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对新旧教材纵横的联系,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对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动能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指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了一段位移S后,它的速度由原来的V1增加到V2,在这个过程中外力对物体的做了功,同时物体的动能也会发生了变化。
然后向学生提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引入新课,无疑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研究的动能定理上来。
又如,在讲到加速度时也可利用下表,体现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加速度。
2.3.5.用生动的实际问题和介绍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4】学生有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例如在讲到“压强”时,引入可讲如下的几例:
(1).为什么宽的书包比窄的舒服?
(2).为什么载重汽车比小汽车的轮子大且多?
当然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