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成都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
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华夏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国(九州或神州)。
这是典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
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审视神话系统.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
而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的文化等。
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
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持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是玉礼器系统。
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
是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持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大距离空间的文化传播运行呢?
“神话观念决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
先民认为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
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神话中国”指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圣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摊等,其中所隐含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理念始终没有动摇。
这是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也预示着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神话中国,不是揭示单个作品的神话性,也不仅仅是将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研究与出土文献、考古图像相结合,最终是要寻求中国神话所特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们是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选自《重新解读中国神话:
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传统是指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
B.从大传统的角度研究中国神话系统,必须关注文化典籍中最具“文本”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C.“神话中国,优处不在,其对象包括神话想象、文化典籍、思维潜意识、礼仪性行为密码等。
D.中国神话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根据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神话遗产是进人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解释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含义,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以玉器为例,是为论证“玉的神活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的观点。
D.文章尾段沦及中国神话的特点,指出梳理l申话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产生崇拜玉、巨石、金属的文化,就必然不会出现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文字叙事。
B.青铜礼器系统在玉礼器系统之后的出现,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类的技术侧醛有关。
C.玉器能够在极长时间、极大范围内盛行,是因为在先民神话观念中,玉代表天、神、永生不死。
D.阅读《三国演义》会油然生起对刘备的敬仰和怀念,其中的思维潜意识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寒
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
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刘葛。
谁是谁的主宰?
谁是谁的附庸?
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③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
祖父把它把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
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
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硒干。
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④太阳满满地堆在单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⑤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
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吹喝声。
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
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
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
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桦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
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
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
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
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
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
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
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当着自己的辉煌,反当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钟。
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擦去时间堆叠的铸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
光绪二十四年。
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桦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③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5分)
6.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烁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
1979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
“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
”钟扬心中发酸。
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
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口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
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
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
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
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
一个地方的两裸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
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
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
上海自然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