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资治通鉴·
魏纪》,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注释)①文伟:
即费祎,字文伟。
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字公琰)、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遗:
遗失)
B.亮遣使者至懿军(遣:
派遣)
C.所啖食不至数升(啖:
吃)
D.亮病笃(笃:
重)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A.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B.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C.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D.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的羞辱,司马懿恼羞成怒,决定主动出战。
B.司马懿对诸葛亮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的状态很是敬佩,担心他活不长了。
C.当诸葛亮猜出李福的来意后,李福心中很是感激,赶紧陈述了自己返回的原因。
D.诸葛亮鞠躬尽瘁,他自知来日无多,建议在他死后,可由蒋琬和费祎先后继任。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A
2.B
3.D
4.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出战呢?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A项的解释有误,“遗”的意思是“送给”。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
在这个月中,诸葛亮就在军中病逝了。
正确的停顿应为:
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18.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司马懿看穿诸葛亮计谋,并非真的恼羞成怒,更没有主动出战的意图;
B.“担心”不符合文意;
C.“谢”在此语境中是表示歉意。
故选D。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受”“苟”“岂”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资治通鉴》作者:
司马光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相互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迎战。
诸葛亮就把女人用的头巾服饰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求出战,魏明帝曹睿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
“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
“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他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表示自己敢于用武而已。
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
”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的多少,(却)不打听军事情况。
使者答道:
“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
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
”司马懿告诉人说:
“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拿国家大事询问。
李福来到军营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返回来。
诸葛亮说:
“我知道你返回来的意图,近来(我们)虽然整天谈话,(但)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完,你是又回来征求我的意见了。
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
”李福道歉说:
“日前确实是我的失误,忘了询问,万一丞相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来了。
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
“费祎可以继任。
”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
2.古诗文阅读。
“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
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
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
②千门:
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
自高如虚。
何实而胜?
莫若王谢④高。
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
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
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
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
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
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
很少。
②未央:
未尽。
③春草:
指离愁。
④王谢:
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
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
⑤玉烛之名:
指政治清明。
⑥金瓯:
指国土完固。
⑦张丽华:
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
你告诉他()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
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
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
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
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
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
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
“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
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
(1)__________”的“大赏”。
(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2)属于______,因为______
2.示例:
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
(1)用实心办实功
(2)骚人赏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
(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1.考查理解词语意义。
“玉树音”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暗含统治者昏庸误国。
所以选A。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重点词语:
游:
游历。
真赏以心:
真正用心欣赏。
3.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赏”有表层欣赏和深层欣赏。
而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
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
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
作者怀古伤今,感叹昏君误国,朝代更迭乃深层欣赏。
【点睛】
赏心亭,是江南美丽可以欣赏的地方。
古往今来游览的有很多。
人们眼里欣赏,嘴里吟诵,但是,真心欣赏的人很少。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千百年的信息,四十年朝代的兴衰,客人心中的悲伤之情未尽。
伤心离愁,油然而生,迁客骚人共赏。
自然太高如同虚幻,不如以实胜出。
不如像王谢,在新亭宴饮,是欣赏。
共同效力朝廷,光复神州是事实。
在丘壑放飞心情,是欣赏,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是事实。
用实在的心办实功,是两位高明的欣赏。
政治清明,为时和赏,来补全国土完固的缺陷,为国家增寿,这是大赏,高明呀。
赏心亭前有张丽华墓,一处欣赏必有一次告诫存在。
3.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
“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
“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
“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
”公复止。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
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
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
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固不可彻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
(3)鲁公治国______
(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
(用原文回答)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筑径通之/设栏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