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7756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文档格式.docx

br>

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

(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

(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3)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

六国文字的特点是:

草体和俗体游行;

文字异形。

17、秦国文字直接承袭西周的文字。

18、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

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

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

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的基础上形成的。

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大约西汉武帝、昭帝之后,隶书已经成熟了。

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

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

楷书的形成,大约在东汉后期。

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

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

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固,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载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

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唐兰提出的三书产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

二、解释下列名词:

(10分)

1、图画文字:

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它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

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

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前刻在甲骨文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

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隶定:

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

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

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

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

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

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

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

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表意没有优劣之分。

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

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

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小篆的字形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

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

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称作隶变。

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么?

共有三种情况: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人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

(20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2、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

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3、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4、欲辟土地,朝秦楚。

(《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大宗师》)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庄子•天运》)

8、八月剥枣。

(《诗经•豳风•七月》)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10、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

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下列加—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化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

1、使民战栗。

(《论证明•八佾》)

栗:

本义是树名。

是分化字:

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2、终鲜兄弟。

(《诗经•郑风•扬之水》)

鲜:

本义是一种鱼名。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

本义是“采摘”。

4、越竟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竟:

本义是乐曲终了。

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5、夙夜匪解。

(《诗经•大雅•蒸民》)

解;

本义是“分解动物肢体”。

汉语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二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

“振也,振去尘也。

”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

“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

”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

“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答:

不能。

而应当解释为一个拍打的动作,如果为不同的拍打对象设立不同的义位,那义位就太多了。

“振去草屑”、“振去树叶”等都要成为义位。

这是没有道理的。

2、“嗅”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为什么?

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

如果各种气味的不同就分成两个或几个义位,这是不对的。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

(1)张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

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

『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

』昭文君见而谓之曰:

『闻客之秦。

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

虽游然岂必遇哉?

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张仪还走,北面再拜。

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