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力资源流动率控制管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谈人力资源流动率控制管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人力资源流动率控制管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人力资源流动现状
1.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2.人力资源流动中的问题
三、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管理.
1、人力资源流入管理
2、人力资源流出管理
3、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
4、人力资源的流动比率分析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
1.人本化管理理念
2.人力资源竞争力理念
3.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4.人力资源社会化理念
五、人力资源流动管理方法初探
1.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革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弊端。
六、结束语
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周转,是指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各种离职与新进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
人力资源流动率则为一定时期内某种人力资源变动(离职和新进)与员工总数的比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人力资源流动管理是体现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力资源理念的更新,管理手段的再造,企业文化的构建等方法,来切实完成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的进程。
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到人力资源流动管理方法,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石。
因此,政策法规的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机制的灵活可靠都将成为影响程度不一的因素之一。
可以明确的是,重视并实施一些有力的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推动和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一.人力资源流动概述
人力资源流动是人力资源的流出、流入和在组织内流动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它影响到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影响人力资源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环境、职业、个人因素等。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一般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具体的工作环境两方面。
从一般的社会环境因素来看,主要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产业结构变化、文化、教育等对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从许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当政治稳定、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会相对增加,人力资源流入的比率会相对提高;
反之,政局动荡、经济低速甚至负增长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会相对减少,人力资源流出的比率会相对提高。
同样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员素质的提高,夕阳产业逐渐衰落,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不断涌现,这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流动。
从具体的工作环境来看,如组织目标、管理方式、组织精神、领导风格、人际关系、报酬高低等会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流动。
在组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当一个组织目标明确且组织目标、组织精神与员工个人相一致、管理方式科学且富于人性化、领导具有人格魅力、人际关系融洽、报酬具有竞争力时,组织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人力资源流出就会相对较少,流人就会相对增加。
反之,组织一盘散沙、员工离心离德,人力资源流人会减少,流出就会增加。
(2)职业因素
(A)职业评价的影响
职业评价是指公众对社会各类职业的基本看法和从业态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一般的劳动意识和职业观念。
一般来讲,评价较高的职业会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加人,而评价较低的职业吸引力较弱,流动性会更强。
(B)职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构成越复杂、水平越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高•员工发挥才能和进一步掌握新技能的余地也越大,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比率相对低一些。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指员工的年龄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讲,员工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因流动所带来的损失较多,流动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
而员丁的年龄越轻,工作年限越短,因流动所带来的损失较少,相反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流动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的特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品竞争,转变为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了使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已在不择手段地搜寻、挖掘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相对短缺。
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人才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
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1)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趋向高层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对高级管理人才的争夺上。
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搜寻自身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经理人;
而高级管理人才也在寻找“自己的企业”。
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级经理人大量流失。
二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争夺上。
根据调查显示,每年中关村有近200名人才被挖走,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经过长期培养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
从1999到2001年三年间,从西北地区流出的科技人员就超过了3.5万人,而且多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对著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的争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些著名大学的学生有的还没毕业就被外企相中,据调查显示,清华和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每年70%以上选择去美国工作;
陕西2002年的46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中80%以上外流。
(2)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具现实性。
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不但是要有足以能够发挥才能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氛围,而且还要具有较优厚的物质待遇。
据调查分析,企业跳槽的人才中有17.2%的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16.17%为了“诱人的薪资和福利”;
15.95%为“自己有升职和发展的机会”。
在对重庆市IT行业从业人员跳槽的原因的调查分析显示:
有9%的人是出于对自己的前途考虑,有13%的人是对就职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满,而有78%的人则是对现在的薪金待遇不满意。
人才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
(3)人才流动更频繁。
我国人才流动频率明显加快。
据一项来自广告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年;
广告业管理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2年;
广告设计策划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5年。
另据抽样调查显示,成都地区人才平均跳槽时间也只有2年-2.5年。
人才流动的这些新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企业要想在急剧变动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取胜,就必须在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争取有新的突破。
(1)终身雇佣制。
通常情况是,员工从组织的底层进入,在其职业生涯中都与企业呆在一起。
对不同的员工群体,底层的定义可能不同;
(2)上或出制。
员工从底层进入,按预定的轨道在组织中升上去,直到他们达到上层,此时他们会被给予组织完全的合伙人的地位。
如果在此上升道路的任何级别上都不能被提升,或者不能到达最高级别,通常意味着此人必须离开。
该体系在其底层有较高的离职率,在上层则相对稳定;
(3)不稳定进出制。
员工可能会在组织中的任何一个层次进入,这依赖于组织的需要。
并且在其职业生涯中,因为经济周期、表现不佳或是与新的管理层不配合等原因,可能在任何层次和时间被要求离开。
但劳动合同在一定期限内有效,以保证员工个人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种类型的体系多见于业绩被认为是个人的函数(而非群体的)以及环境高度可变(通常由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原因引起)的产业中,如娱乐业、零售业;
(4)混合式。
只有很少的企业是完全依照上述模式之一的,多数企业会以一种模式为主,而辅助以其他模式。
流动模式还会随着组织的生命周期而改变。
在许多情况下,组织对人力资源流动模式的选择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一系列相关联的管理层的态度和价值观;
(2)组织所处的运营经济环境;
(3)立法的强制;
(4)企业创立者的经营哲学。
(1)人口众多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
截止到1999年我国就业人口7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
(2)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
18岁以上就是人力资源,无非是脑力或体力之分而已。
在新经济条件下,更重要的是那些智力、知识、智慧起作用,人力资源要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就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人力资本的加大投入,有助于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转,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人只能动手不能动脑,就不至于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如此低下。
(3)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
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
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是超过了100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近两年我国将有42%的正副教授和50%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农艺师退休,今后五年将有15万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也应当看到,即使有了人才,也要人尽其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每个人创造可以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避免人才浪费。
(1)人才流动档案管理较混乱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的时期还比较短,我国有关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起来,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
一些地区的部门或单位为了吸引人才,在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户口、档案和人事关系等不作要求,只要应聘者符合本单位的需要,便为其安排工作。
这就为人才的不合理流动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严重扰乱和我国人才的正常流动秩序。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十分有限,只有通过人才的合理有序的流动,才能将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调剂余缺,避免浪费,否则,势必将导致经济越发达、实力越雄厚的地区和部门,人才越集中;
而条件艰苦、人才奇缺的地方,却很难引进人才,同时也很难留住人才。
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拉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
(2)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状况日趋严重
人员分布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地区发展水平、行业及工资报酬的差别在其中起了固化的作用。
局部来看,人才分布由贫穷地区流向富裕地区,由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
这种状况必然导致落后的地区陷入人才匮乏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比较起来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大,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及工作条件远不及后者,加之交通、商业、邮电通讯等落后,工资待遇又低,这些迫使他们考虑流向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中去。
(3)人才流动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结用人单位与人才的桥梁。
但流动人员在中介机构获取转户口、存档、办理保险等服务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办手续时审批环节过多,服务周期过长,加大了人才流动的成本,影响了人才流动的效率。
南方一家用人单位从外地招聘一名博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时先后跑了人事、公安、银行、计生等多个部门,并在其间往返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