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7635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下载.doc

从纵向关系上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

学、合理的划分。

(3)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

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而不是以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

3.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注意:

所谓的改革趋向是针对上面的弊端提出

来的。

):

由于以上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城市的确立,市政职能开始由以前

的“计划、管制、调控”逐步转变为“调控、仲裁、服务”。

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趋向为: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我国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

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

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

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

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

(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

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二:

以“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为题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本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能力。

主要在同学们学习完第三章之后完成。

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

本题就是要同学们写一篇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

论文的主题可以是和“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内容。

由于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很多,城市管理的内容也很多;

因此,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

其次,弄清楚论文的文章结构。

论文应包含三个部分:

1.论点:

即你该篇论文要论述的问题。

2.论据:

即选用的证明你的论点的事实、数据等证据。

3.论证:

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再次,这篇小论文在写作中要注意:

1.内容是和“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深入分析;

切忌浮于表面。

2.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

3.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新颖的;

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

4.题目自拟;

最好不用“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个题目,因为太大。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以外,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补充的知识点:

一、发展观的变迁

1.发展的涵义及其演变。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

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

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

第二阶段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

第三阶段,在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阶段,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2.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有时把“发展”和“增长”作为同义词使用。

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发展的定义是:

“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前进的变革。

”狭义理解,“发展”与“进化”又是同义词。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

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

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变迁或进化。

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

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

没有“质”的“进化”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同样,没有量的增长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对发展说,增长是最基本的,但是过份重视增长或过份强调发展都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妨碍未来进步。

3.新旧发展观。

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

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

那些在这一轨道上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

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

传统的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

新的发展观注重多样性:

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

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路线。

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仿能力加以鼓励。

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财富。

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工作更加有效的体制。

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让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

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详见浙江绿谷网/网上党校相关栏目文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实践

科学发展观虽然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但其精神内核却早已贯穿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行动中。

一年多来,新—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统筹安排国内外各项工作,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表现出亲民务实的良好作风,赢得了国际国内的普遍认同。

(1)2003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文件,针对部分单位和一部分雇主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歧视性做法,作出了明确要改正的指示。

年底,又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清欠行动。

此举得到了数千万农民工的普遍欢迎。

(2)2003年4月,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废止收容遣送条例,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服务,社会各界反应热烈。

(3)“非典”疫情,是2003年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痛定思痛,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其中之一是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党的十六大指出的: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

尤其是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

因此,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4)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