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文档格式.doc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ecauseoftherequirementofthesocialdevelopment,theconceptionoftransferringknowledgeintocapabilityshouldbecarriedoutintheprocessofspecialistcharacteristicconstruction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program.Toadjustcurriculumsystemistotransfertheoriginalteachingmode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whichispayingattentiontocultivatingknowledgeablewitsintofocusingonthecapabilitiesofliteraryappreciation,languagecommunicationandwriting.Soastoimprovetheapplicability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program.
KeyWords:
thecapabilityofappreciation;
thecapabilityoflanguagecommunication;
thecapabilityofwriting;
applicability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模式
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
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
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
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构架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向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当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1]。
二.汉语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古汉语的尴尬境地
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的生活目标就是追求利益,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实用性学科的学习更为重要,比如医学、计算机、会计和外语等有“钱”途的专业变得炙手可热,而提高人们文化修养的国语却无人问津,实在是令人悲哀。
古汉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靠古汉语承载的。
然而,今天很少有人重新拿起四书五经或者古籍来学习。
即便就是学习,恐怕也不会花费很大功夫去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句读的的内涵。
2.现代汉语的现状
如今的求学者更看重实际,因此从中学开始,就不得不面对数理化和英语等多个实用学科的重担,承担升学的巨大压力。
为了将实用性学科学好,学生们必须有所选择,那就是放弃国语的学习。
上了大学以后,又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需要学习专业课、找个好工作等等,这都占用了学生们大量时间,便根本没有时间钻研汉文学。
同时,在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长竟然在重要场合发言时读错字,甚至将典故用错。
这都使人不得不为国语的未来而担忧[2]。
3.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向错位,缺乏科学性
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技能目标、相关实体企业的实训支撑相比,而与之相比,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则往往对本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内容空泛、形式单调。
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放羊式”的分散实习。
由于一家企事业单位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只能是一两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社会实践难以批量组织。
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课内学习脱节,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形式上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采风等,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打通行业实践与专业研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
另一种则是就业导向的技能教学,盲目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如北京印刷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驾驶证书等作为实践能力的标志,显然是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能力简化为操作技能,使人才的发展潜力严重不足。
上述两种教学实践将专业本位与岗位本位对立起来,缺乏立足专业本身[3]。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学规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思路可以拟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根据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使本专业课程体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1.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改变文学观念,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生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
3.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学生们能说会写,而这也是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标签。
开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程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程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筛选、解读文章,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
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对事物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
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平衡处理:
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基础上;
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
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
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
系统的综合改革可以提高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
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发生了转移;
4.实:
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而可以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4]。
四.提高汉语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1.培养应用人才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
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
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
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
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
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
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
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2.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
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
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使学生能够不受某专业知识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给予指导。
例如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汉语言学学的学习方法的创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