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docx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国企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机制,在规范企业财务收支、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经济效益、规避各类风险、明确经济责任、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内审工作仍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部分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内审制度不够完善,内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权威性,致使内审无法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和应有的效果。
为此,必须要认真地剖析原因,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提升企业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审计能力、采取正确的审计方法,保障企业长久、健康、稳定发展是内审领域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国企内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审工作作用发挥不充分,内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国企内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公司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部分企业领导认为内审工作是非增值的辅助性环节,甚至存在“内审监督是自找麻烦”“内审就是摆设”的观念,只关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审计机构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集团性企业在其母公司董事会或者内审委员会下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并要求其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内审组织体系,但实际由于企业内审机构设计的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足,子公司一般都未设立内审机构,制约了内审机构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是内审独立性、权威性不够。
有的单位将内审与财务、法务、纪检等职能合并放在一起,建立了非专职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经常要兼任纪检、法务、信访等临时性工作,内审地位不高、话语权不足,审计职能被弱化。
另外,内审对象涉及多种行业、不同专业领域、数量也多,使得内审机构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监督。
四是审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首先是受国企人员编制影响,审计人员严重不足。
如笔者所在企业为大型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及二级单位近200家,职工人数3万人,资产规模大、员工数量多,专职审计人员不到10人,审计任务量大、工作负担重,导致许多审计工作的开展都难以实施到位。
其次是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如大部分国企存在中老年审计人员占绝对主力,年轻审计人员极少的情况。
第三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经验结构不合理现象凸显,在岗内审人员缺乏工程造价、企业管理、内控、法务合同、金融和风险等专业知识。
此外内审人员普遍职级偏低、晋升难造成审计岗位吸引力低下,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二)内审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内审作用发挥
一是内审工作范围较为狭窄。
大多以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为主,在战略、内控、合规、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够,企业审计工作的价值创造性不强,工作效果有限。
二是企业内审与外审之间的配合程度不高。
外审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企业经营信息数据,或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导致审计结果内容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的管理需求。
三是审计工作定位与企业战略未能达到高度协同。
未与集团业务部门建立审计联系工作机制,内审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集团内审职能发挥受限。
(三)内审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审计问题整改难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对审计结果和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审计问题与安全生产、经营指标相比无关紧要,问题整改采取选择性整改、应付式整改、机械式整改,存在前瞻性措施不够有力、责任未落实到人、进程偏慢、不全面整改和未彻底整改的情况;有的单位对审计意见的理解认识不到位,造成整改存在偏差;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现场审计和后续整改全面兼顾压力较大;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整改配合不够,一些问题涉及到机关职能部门,但有的部门认为审计整改就是内审部门的事情,对被审单位的帮助指导作用发挥不好。
二是彻底整改难。
有的审计问题覆盖面广、涉及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且经办人员素质不一,整改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是“硬骨头”问题整改难。
有的审计问题需多个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共同参与、联动整改,非一家之力可完成整改;有的问题是政策性问题,有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审计整改难度较大。
四是整改标准不够明确。
审计部门对于不同单位查出的相同性质的审计问题,在审计处理时原则上可以做到“一把尺子衡量”,审计整改可确定标准,但对于不同单位的不同审计问题,因处理建议要求不一,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明确整改标准。
导致审计成果在事前防控、事中监督和事后追责过程中存在转换不及时或转换不力的情况。
(四)内审范围不够宽泛,内审职能存在缺位和越位
一是审计职能缺位。
有的大型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众多分子公司。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内审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集团的整体资源实现对子公司的指导和监督,这也成为集团内审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现实中,集团内审的范围并没有达到集团发展所需,未能全面进行审计风险评估。
内审工作大多以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内容,并未在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管理专项审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拓展。
工作流程固化和模式化现象明显,无法对集团业务流程完善、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更为科学而有效的建议。
内审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短视性行为,对于重大缺陷往往因不影响短期效益而被忽视。
二是审计职能越位。
现代内审职能一般包括监督和服务,监督即鉴证、服务即评价和咨询,而现实中往往赋予内审其他不相干职能,如经营管理、内控设计、重要事项决策及执行等,审计越俎代庖,涉猎陌生领域,做与自身职能不相干的事情,结果必然是两头都做不好。
二、解决国企内审工作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贤任能,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广纳贤才,改善内审人员结构。
吸引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提升审计团队的整体水平。
二是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建立内审专家工作机制,将审计工作与企业战略协同统一。
三是加强内审人员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项技能考试,并将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结合起来,促进审计人员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是拓宽内审人员晋升渠道。
按审计工作性质,可增设技术岗,如首席审计师、一级二级审计师等,打破编制和职级限制,按业绩贡献大小可升可降,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
五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管控流程。
六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内审人员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还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提升集团信息化审计水平。
七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内审人员不仅要拥有专业胜任能力,还应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积极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
(二)理顺内审运行机制,保证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一是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计内审组织。
内审部门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之下,下级公司审计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由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证审计工作定位准确,为集团提供高效的审计管理职能。
二是优化和完善内审制度体系。
实现内审和公司治理层面制度的融合,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三是为了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公信力,必须要将审计部门从其它部门中独立出来,给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
让审计部门真正实现独立,较好提升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例如,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执行双向报告制度,即向管理层和董事会分别报告,企业可以借鉴并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
四是明确各部门对应审计监督中的工作职责与权限。
以免在整改问题时,发生责任部门相互推萎的现象。
五是与集团业务职能部门建立审计联系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其他部门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可与内审部门共享,内审部门亦然,审计线索和成果亦可与之共享。
(三)密切结合实际,拓展审计视角
为了保证集团战略规划的顺利实现,应着力拓展内审的范围,加大审计力度。
一是开展内控审计。
审视企业内控运行是否能够确保企业资产、资金安全,有效避免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行质量。
二是定期进行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预防和检查为核心,进行包括风险管理的综合审计。
三是开展研发技改专项审计。
为确保新品和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市场竞争力,对研发技改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产品质量等进行审计。
四是开展投资项目关键阶段审计。
为确保决策层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避免决策失误、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合同审计、执行情况审计、事后综合评价等。
审计应尽量避免参与内控体系建设和经营管理决策制定,切忌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
(四)审计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预防
一是充分发挥国企自我约束、自我革新、化解风险的能力,消除监督盲点,推动内审职业化,构建覆盖面、集中度、权威性较高的国企内审监督体系。
二是通过内审及早发现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揭示并及早化解国企系统性风险隐患。
三是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是关注权力运行,促进正确用权。
尤其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检查“三重一大”事项,加强关键业务、重点领域、资本运营重要环节的内审。
第二是关注责任履行。
把问责、问廉、问效贯穿始终,敦促和鼓励干部勇于担当、锐意进取。
第三是关注干部廉洁状况。
对国企干部廉洁从业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做好内审,确保干部干净用权,将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企业内部筑起一道反腐倡廉“防火墙”。
(五)内外结合提升内审绩效,开展内审业务外包
在企业内审力量不足或部分专业性内审业务难度相对较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能无法满足需求时,企业需聘请专业机构人员协助完成相关审计任务。
一方面可补充人力、能力和专业空缺;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可借此学习交流审计业务,提升自己。
内审业务外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对外包服务承接机构进行科学评估,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机构来完成内审工作;二是选择合适的内审外包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补充式外包、审计管理咨询、合作内部审计或完全式外包;三是做好内审外包质量评价,完善相关评价指标,对内审外包业务完成情况做出动态化评价。
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够及时反映出来,督促其改进、优化,保证内审外包质量达到要求;四是建立中介机构审计专家库制度,吸纳优秀人才参与企业内审,学习社会审计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六)促进内审转型,加强内审创新,提高内审质量
内审工作质量是内审业务的生命线和基础保障。
目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随之加大,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内审要摒弃过去粗放、单一的工作方式,优化审计流程,完善内审制度,创新工作方法,采用先进的审计工具,提升内审质量。
二是树立“严肃追责与宽容失败相结合”的机制创新审计理念,正确开展经责审计。
三是全面审视审计环境变化,更新审计方法,结合在线审计、大数据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效果。
四是强化审计过程控制管理,将审计过程检查纳入人员的考核评价范畴,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审计方案的有效执行。
(七)做好源头控制,坚持风险导向
坚持风险导向是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遵循。
一是企业不仅要对已经产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控制风险扩散,同时要针对可能的风险情况采取前瞻性预防措施,做好事前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