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06-07语文达标测试答案版Word文档格式.doc
《华中科技大学06-07语文达标测试答案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06-07语文达标测试答案版Word文档格式.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唐代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
B、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包含有诗、赋一项
C、前代文学成就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带奠定了基础
D、各种艺术的繁荣对文学、诗歌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语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Abc)
A、《红楼梦》对爱情主题的深刻发掘。
打破了从前“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之类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路;
是一部打破大团圆式结局的传统思想和手法、反映一对封建主义叛逆者的爱情悲剧。
B、艺术结构严密精细,是既有宏伟的立体框架又有细腻的工笔描写的网式结构。
C、描写逼真求实。
人物是立体的“圆形”的人物,性格丰满,栩栩如生,如同真事真人。
D、在结构上用粗线条、单线发展的手法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
4、关于唐代新乐府诗歌运动,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abd)
A、“新乐府”这个名称最初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
B、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C、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应首要注重其文学艺术性。
D、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5、律诗的格律特点包括(abd)。
A、每首限定八句B、押平声韵
C、押仄声韵D、每篇必有对仗
6、下列各种说法(bc)不正确。
A、音素可分声母和韵母两大类B、音节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C、音位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D、音素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7、下列短语中有歧义的是(abc)。
A、一家人要吃饭B、他要炒菜
C、小王要做手术D、我们要迟到了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八股文一般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四比和收合八个部分。
2、(胡适)被认为是新诗创作和理论的双重发端人,他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观点,他的新诗作品有《鸽子》、《黄蝴蝶》、《希望》(后被改编成歌曲〈兰花草〉)等。
3、被称为“戴着脚镣跳舞”的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
前者的代表作有《死水》,后者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4、初期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李金发)认为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反映在创作上,突出表现在对诗歌意象艺术的独特追求以及文言入诗、句法离奇等特点上,如其代表作《弃妇》、《自画像》等。
5、19世纪30年代中期,文坛上流行过幽默小品和闲适散文。
其中有力推动这一风气的、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作家是(林语堂),他的作品如《冬至之晨杀人记》,不重讽刺而重幽默,在冷静超远的旁观中得出一种心灵启悟。
此外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写作《雅舍小品》的(梁实秋)。
6、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7、小说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体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到明清的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
8、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在语言的融合中,一般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10、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11、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是从(图画)发展而来;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六书中最强势的造字之法为(形声)。
13、韵文在不同句子末尾使用同韵的字,使得相同的音响周期性地回响,这叫(押韵);
由于这些字一般在句子末尾,故此叫(韵脚)。
三、分析题:
(每题3分,共6分)
1、修改病句并作简要说明。
(1)当一个记帐员,必须把帐目算准确、写清楚,不能麻痹大意。
当去掉,这个句子缺少主语,介词短语不能够做主语
(2)目前咱们这里的流感十分猖獗,同学们纷纷病倒了。
十分和猖獗这两个词重复了,删掉一个就好了
2、语言运用中,动词的锤炼值得重视。
请比较分析下列民歌中对动词“用”、“有”和“选”的选用。
原句:
种田要有好锄头,唱歌要用好歌手,……
改句一:
种田要有好锄头,唱歌要有好歌手,……
改句二:
种田要有好锄头,唱歌要选好歌手,……
供参考,自己编
在鉴赏和创作诗歌时,受字数的限制,诗歌语言通常要做到音、形、意的统一,即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注意词语的锤炼,又要讲究节奏、押韵、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
因此在鉴赏和写作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动词的作用和使用的。
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
那么“活”的标志是什么呢?
那就动词的运用。
从直观的、形象的角度来看,人和物“活”的主要标志是“会动”“能动”。
动词是体现人、物这一特征的主要语言成分。
捕捉人、物具有动感的行为、动作、状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
从语法角度讲,动词在句子中常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
“主语可以在一定语境中省略,而谓语不能,句子中许多成分都在不同程度的围着谓语转。
”从修辞和表意的角度看,谓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是句眼,主语的种种行为、动作、性质状态、名称属性等都要靠它来表现。
古人所讲究的“炼字”,实际上主要即是对谓语动词的锤炼。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采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
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因之而成为名句,我们谓之“动词效应”。
古人是深谙个中三昧的,从“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及关于“推”和“敲”的传说中,足见古人在诗句动词上的“炼字”功夫。
动词的选用,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写人、状物、叙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要使诗歌生动感人,必须运用确切有力的动词表现运动状态的事物,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这样会使所报道的诗歌事件活起来,语调也会显得生动活泼。
诗歌正是注重选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事物动态,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给受众以动态美。
特别是对现场诗歌来说,更要求有动态感。
一、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加诗歌的三维效应。
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
。
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
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诗的艺术生命在于形象。
诗词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
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
而动词正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
动词能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甚至赋予形象以人的特征。
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一句,动词“徘徊”不仅使月光有了生命,还给月光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情色彩,把月光由“无情物”描摹成“有情物”,那种孤独、寂寞、惆怅的情态具体可感。
这里若换用形容词的话,或许也能够使语意通顺,但却绝对不会象现在这么生动。
因为这里动词把“自然的和感性的东西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高尚化了”(黑格尔《美学》),所以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形象中某种潜在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其实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
动词在诗句更突出地表现在物的人格化中。
如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句中的“袭”字,因为使用了人格化动词,从而使“花气”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可感性。
又如王安石的诗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和“日催红影上帘钩”(《午枕》),两句用了同样的构思和句式,而其中的动词“移”和“催”,都在物的人格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杜甫《宿江边阁》中“薄云岩际宿”一句,是根据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中“薄云岩际出”句“点化”而成的,杜甫把动词“出”改为“宿”,立刻使诗句变得形象生动、立意新奇,足见“描摹效应”的作用。
动词具有把静物写动,使物含情,使物人格化等功能,这种功能在塑造生动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诗的艺术生命正是在于形象,因此“描摹效应”在诗句中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动词还可以使结构严谨,特别是活用的动词,更具有关联及形象作用。
大多数的人在写作时通常会暴露出一个重要的弊病,即关联词过多。
关联词过多容易造成语义牵强,不联贯,且没有新意,而动词恰恰可以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它可以有机地保持上下句的衔接,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
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望长城内外”的“望”,“惜秦皇汉武”的“惜”均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
在诗词中,有许多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
而因为这些活用动词往往在诗句中构成一个“使动结构”,所以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使动效应”。
活用动词因为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两重词意,因而它能起到一词两用的作用,从而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为什么诗人先后选用的“到”、“入”、“满”等字都不如活用动词“绿”呢?
原因就在于:
诗人既想表现一种动态,又想表现一种状态,而单纯的动词无法表现状态,单纯的形容词无法表现动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活用动词才能满足诗人的要求。
这正是活用动词“绿”之所以成为该句警策的重要原因。
动词不仅能丰富诗句的含义,还能使诗句显得活泼而洒脱,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
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
如何在这十个字中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
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是很有道理的。
若将句子改为“山光鸟性悦,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这里“悦”和“空”只充当一般的形容词,诗句显得平淡。
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诗句就显得轻松而洒脱。
三、动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
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名作《望天门山》就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非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作过程中,人物的勾勒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肖像、动作来表现的。
长发、大眼、细眉、高鼻、小口、阔耳,亦或再加一些衣饰描写如插着银昝,束着发鬃,戴着银项圈,穿着长裙等。
肖像中的外貌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自然特征,或者说是生理特征,客观因素和先天因素的比例要大些;
而人物的衣饰描写则着重突出人物的社会性,如人的社会地位,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风俗习惯以及人物个性喜好等,相对于外貌描写,人物衣饰描写所表现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