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9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ocx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葛笑来源:

《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

在整个国际范围内,经济发展迅猛,人类死亡率与生育率下降。

另外,当代医学在不断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自然而然,世界各国的人口走向老龄化。

新世纪,我国也出现了老龄化情况,对于各方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本文将研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人口老龄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全文将重点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以此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来认知老龄化问题,尽可能地将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利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2002年时,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7%,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超过了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水平线。

1953年实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仅仅占到社会总人口的4.4%,当时老龄化在我国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突破了6.9%,这时候也基本预示着我国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此后,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从2002年的7.2%上涨到2012年的9.4%。

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1.27亿,并且继续以每年800万人口的速度增加。

一些学者大胆预测,2050年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

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

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

那些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增长率持续低于2.5%,但是我国近些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这一速度已经完全超越了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且这一趋势还将维持很长时间。

另外,我国只用了27年时间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到14%,这个老龄化速度只次于日本。

同人口结构深度老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展现出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且不均,人口老龄化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平高等突出特点(田雪原,2007)。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和健全,所以步入老年社会很正常。

但是,我国当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老龄化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人口本身增长过快,国家制定了特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利用政策来控制人口的数量,所以导致了老年人口占到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的现实。

因此,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

我国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特点。

对于老龄化的研究,世界上一般将80周岁以上的认为是高龄老年人。

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人口高龄化的问题。

1900年我国高龄人口数量为801万人,2000年80周岁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20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6%。

到2009年,8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069万人。

根据数据推测,到2050年,我国8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突破1亿。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劳动力供应不足、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下降、社会储蓄率减少、国家养老体系负担逐渐加重,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所以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更要作为重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实践中寻找对策,保障社会经济与人口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老年人比例在不断提高,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老年人口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会随之出现较大的差异。

(中国经济网,2014)预测,到2050年的时候,我国老年人口将会突破4.79亿,2014至2050年期间,老年人消费的潜力也会从4万亿元提高到106万亿元,占到GDP的比重从8%提高到32.9%。

一方面老年人多数都处于退休或者休息的状态,收入下降较快,因此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肯定低于其他的年龄段;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身体机能逐渐减弱,抵抗力衰退,更加容易患病。

根据研究发现,73.6%的老人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所以,老龄化问题对于消费肯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支出最大的一定是医疗保健方面。

因为之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够成熟与完善,许多老年人没钱看病。

今后,随着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因此老年人口对药品医疗的消费需要變高。

老年人口属于社会中的特殊人群,身体的各方面机能都会退化,各个器官的功能也将会老化,例如消化系统紊乱、牙齿松动等等。

所以老年人对于食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市场中要出现能够专门提供给老年人食用的特殊商品,从这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一定会影响到我国食品的生产与消费结构。

另外,老年人年龄在增长,身体各个方面都在退化,对于家政服务的要求日趋强烈。

这就催生了家政服务业的逐渐繁荣。

近来,经常会有某地千金难求合适保姆照顾老人的新闻,这意味着随着人们经济的增加,观念的更新,人口老龄化将催生并影响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每当人口结构出现变化的时候,消费跟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会随之变化。

所以,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储蓄影响深远。

莫迪利亚尼在他的生命周期理论中认为,当个体处于生产性活动时期时更加愿意储蓄,为以后的养老做准备,而当个体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收入减少,储蓄就会停滞并开始消费之前的储蓄,成为完全的消费者。

于是,个体的储蓄倾向一定会根据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主要表现的趋势是上升之后下降。

所以,当某一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加深时,这个国家的储蓄率就会出现下降。

王刚(2006)以北京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得出北京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会持续上升直到2020年,届时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将会全面显现出来,之后北京的居民储蓄率将会下降。

因为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其他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线高,因此可以推断,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面影响将于2030年开始全面表现出来。

但是,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们又要面对住房、教育、医疗等沉重的压力,很多人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而采取预防性的储蓄措施,提高储蓄金额延长储蓄时间。

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储蓄率也可能不降反升。

特别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人民看到了超前消费的严重后果,因而更加提倡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所以在短时期内我国仍然可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保持高储蓄率。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二劳动力供给。

劳动人口与参与率组成了劳动力供给,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年龄的比重日趋下降,供给越来越少。

因此,老龄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学者之间给出各自的结论。

悲观者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增长速度减弱,技术的进步受到限制,劳动力增长也失去了动力;乐观者认为,老龄化的出现,劳动力成为稀缺物品,劳动增长率的缓慢不仅不会抑制技术进步,还会增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utleretal.,1999)。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身体机能退化,体力衰退,假如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生产效率一定会下降;二是老年劳动力身体不行,容易得病,企业可能会承担较重的医疗费用,影响企业的利润;三是老年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下降,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有一些学者认为老龄化不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反而会帮助劳动生产率提高。

必须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能仅仅因为劳动人口年龄的增大,体力的衰退就断定老年人的创造能力不如年轻人,毕竟在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大器晚成这大有人在。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老龄化的出现可以理解为是一项特殊的产物,它的出现需要所有的人类去共同面对,一起来解决,毕竟它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身该问题自身跟经济之间就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首先,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老龄化是肯定会出现的,这也从某一角度上表明了世界走向文明的趋势。

另外,老龄化一定会影响到经济的大跨步迈越,最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老年人与日俱增,但是劳动人口却会相对减少,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造成劳动质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另外,养老保险说到底是一种分配方式,养老金的来源是人们的劳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来源,将会导致国家养老体系的崩溃。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养老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更改,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紧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1.制定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呈现出城乡差异的特点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社会养老模式,因此我国要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加强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规范企业的保障制度,也要重视非正规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失业、无业人员的保障,社会救助实现全覆盖。

第二,农村养老是社会养老的核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民众的幸福,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农村养老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养老制度,让人民安居乐业。

最后,要统筹城乡养老制度建设,促进城乡养老保障事業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虽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养老压力,但是也给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

老龄产业,又被称为“银发产业”,指的是老年人作为目标客户的各种产业,例如养老设施的建设以及机构的建立、老年服装、老年食用品、护理、医疗保健等等。

根据研究预算,我国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约为2万亿元,而到2030年,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

可见,将来老龄化的问题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大力度开展老龄产业对于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政府要为产业的发展从制度与政策上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并且企业要努力开发新的产品,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要,激活市场。

3.充分发掘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必定会经历以下一段时期,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抚养率低,经济发展一定会趋于向好。

如此变化得到的利益可以看做人口红利,我国目前年龄结构属于人口红利阶段,每年一定能够提供千万以上的劳动力,这就为经济的增长保驾护航。

由于我国当前还没处于老龄化的高峰期,所以社会保障的支出负担并不重,广大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成本的优势明显,经济增长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人口红利”只是发展中的一种短暂现象,并不会永远保持。

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利益,到2015年,由于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因此,为了充分发掘“人口红利”,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口红利”带来的积极作用,我国应该转变人口政策的重点,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

因此,政府必须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全方面发挥出人口结构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4.完善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看病难是老年人普遍反映的问题,老年保障体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资金短缺,资源不足。

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关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积,医疗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加快医疗体系的改革,大幅降低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