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五校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西省五校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五校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
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
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
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
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
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
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
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
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
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
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
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
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
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
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
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B.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
C.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
D.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B.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
C.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
D.距今5000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邦国社会已经成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
B.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
C.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答案】1.B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解答时可仔细阅读选项,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将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找出答案。
B项“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中间部分,原文为“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由此可知,“大工程遗存”中并没有找到可以佐证的文献。
2.试题分析:
C项“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之间战争的故事”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开头部分,原文说的是“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些故事是先秦文献记载的,只提到了“先秦文献”中有“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
点睛: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考点是论述文的必考考点。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本题A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结尾部分,B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中间部分,D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对过与原文对比,可知这三个选项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林徽因(节选)
一九二〇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
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
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
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
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
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
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
比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
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
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女子。
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
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
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
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
在英国,林徽因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就开始闭门造车。
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
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
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
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
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
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
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
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
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
B.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
C.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D.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B.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
C.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
D.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E.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
6.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4.C5.AD
6.①游览了许多国家,建筑带给她心灵震撼。
②和丈夫相濡以沫的建筑人生。
③环境熏陶,祖父家耳濡目染,女房东的教诲。
4.试题分析:
C项对应信息在第八段的开头部分和第九段,由第八段“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可知,回忆在祖父家的事情是为了说明林徽因在英国期间领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认识得到了成长;
由第九段“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