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给水管道安装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室内给水管道安装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给水管道安装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主要机具
2.1机械:
套丝机、砂轮锯、台钻、电锤、手电钻、电焊机、电动试压泵等。
2.2工具:
套丝板、管钳、压力钳、手锯、手锤、活扳手、链钳、煨弯器、手压泵、捻凿、大锤、断管器等。
2.3其它:
水平尺、线坠、钢卷尺、小线、压力表等。
3.作业条件
3.1地下管道铺设必须在房心土回填夯实或挖到管底标高,沿管线铺设位置清理干净,管道穿墙处已留管洞或安装套管,其洞口尺寸和套管规格符合要求,坐标、标高正确。
3.2暗装管道应在地沟盖沟或吊顶未封闭前进行安装,其型钢支架均应安装完毕并符合要求。
3.3明装托、吊干管安装必须在安装层的结构顶板完成后进行。
沿管线安装位置的模板及杂物清理干净,托吊卡件均已安装牢固,位置正确。
3.4立管安装应在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高层建筑在主体结构达到安装条件后,适当插入进行。
每层均应有明确的标高线,暗装竖井管道,应把竖井内的模板及杂物清除干净。
3.5支管安装应在墙体砌筑完毕,墙面未装修前进行(包括暗装支管)。
4.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
→管道试压→管道冲洗→管道防腐和保温
4.1安装准备:
认真熟悉图纸,根据施工方案决定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交底的具体措施做好准备工作。
参看有关专业设备图和装修建筑图,核对各种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有交叉,管道排列所用的空间是否合理。
有问题及时与设计和有关人员研究解决,办好变更洽商记录。
4.2预制加工:
按设计图纸画出管道分路、管径、变径、预留管口,阀门位置等施工草图,在实际安装的结构位置做上标记,按标记分段量出实际安装的准确尺寸,记录在施工草图上,然后按草图测得的尺寸预制加工(断管、套丝、上零件、调直、校对,按管段分组编号(工艺详见第一章)。
4.3干管安装
(1)给水铸铁管道安装
A在干管安装前清扫管膛,将承口内侧插口外侧端头的沥青除掉,承口朝来水方向顺序排列,联接的对口间隙应不小于3mm。
找平找直后,将管道固定。
管道拐弯和始端处应支撑顶牢,防止捻口时轴向移动,所有管口随时封堵好。
B捻麻时先清除承口内的污物,将油麻绳拧成麻花状,用麻纤捻入承口内,一般捻两圈以上,约为承口深度的三分之一,使承口周围间隙保持均匀,将油麻捻实后进行捻灰,水泥用325号以上加水拌匀(水灰比为1:
9),用捻凿将灰填入承口,随填随捣,填满后用手锤打实,直至将承口打满,灰口表面有光泽。
承口捻完后应进行养护,用湿土覆盖或用麻绳等物缠住接口,定时浇水养护,一般养护2至5天。
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C采用青铅接口的给水铸铁管在承口油麻打实后,用定型卡箍或所有胶泥的麻绳紧贴承口,缝隙用胶泥抹严,用化铅锅加热铅锭至500℃左右(液面呈紫红颜色)。
水平管灌铅口位于上方,将熔铅缓慢灌入承口内,使空气排出。
对于大管径管道灌铅速度可适当加快,防止熔铅中途凝固。
每个铅口应一次灌满,凝固后立即拆除卡箍或泥模,用捻凿将铅口打实(铅接口也可采用捻铅条的方式)。
D给水镀锌管安装:
安装时一般从总进入口开始操作,总进口端头加好临时丝堵以备试压用,设计要求沥青防腐或加强防腐时,应在预制后,安装前做好防腐。
把预制完的管道运到安装部位按编号依次排开。
安装前清扫管膛,丝扣连接管道抹上铅油缠好麻,用管钳按编号上紧,丝扣外露2至3扣,安装完后找直找正,复核甩口的位置、方向及变径无误。
清除麻头,所有管口要加好临时丝堵。
E热水管道的穿墙处均按设计要求加好套管及固定支架,安装伸缩器按规定做好预拉伸,待管道固定卡件安装完毕后,除去预拉伸的支撑物,调整好坡度,翻身处高点要有放风、低点有泄水装置。
F给水大管径管道使用无镀锌碳素钢管时,应采用焊接法兰连接,管材和法兰根据设计压力选用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管道安装完先做水压试验,无渗漏编号后再拆开法兰进行镀锌加工。
加工镀锌的管道不得刷漆及污染,管道镀锌后按编号进行二次安装。
4.4立管安装
(1)立管明装:
每层从上至下统一吊线安装卡件,将预制好的立管按编号分层排开,顺序安装,对好调直时的印记,丝扣外露2至3扣,清除麻头,校核预留甩口的高度、方向是否正确。
外露丝扣和镀锌层破损处刷好防锈漆。
支管甩口均加好临时丝堵。
立管截门安装朝向应便于操作和修理。
安装完后用线坠吊直线找正,配合土建堵好楼板洞。
(2)立管暗装:
竖井内立管安装的卡件宜在管井口设置型钢,上下统一吊线安装卡件。
安装在墙内的立管应在结构施工中预留管槽,立管安装后吊直找正,用卡件固定。
支管的甩口应露明前加好临时丝堵。
(3)热水立管:
按设计要求加好支管。
立管与导管连接要采用2个接头。
立管直线长度大于15m时,要采用3个弯头。
立管如有伸缩器安装同干管。
4.5支管安装
(1)支管明装:
将预制好的支管从立管甩口依次逐段进行安装,有截门应将截门盖卸下再安装,根据管道长度适当加好临时固定卡,核定不同卫生器具的冷热水预留口高度、位置是否正确,找平找正后栽支管卡件,去掉临时固定卡、上好临时丝堵。
支管如装有水表先装上连接管,试压后在交工前拆下连接管,安装水表。
(2)支管暗装:
确定支管高度后画线定位,剔出管槽,将预制好的支管敷在槽内,找平找正定位后用勾钉固定。
卫生器具的冷热水预留口要做在明处,加好丝堵。
(3)热水支管:
热水支管穿墙处按规范要求做好套管。
热水支管应做在冷水支管的上方,支管预留口位置应为左热右冷。
其余安装方法同冷水支管。
4.6管道试压:
铺设、暗装、保温的给水管道在隐蔽前做好单项水压试验。
管道系统安装完后进行综合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时放净空气,充满水后进行加压,当压力升到规定要求时停止加压,进行检查,如各接口和阀门均无渗漏,持续到规定时间,观察其压力下降在允许范围内,通知有关人员验收,办理交接手续。
然后把水泄净,被破损的镀锌层和外露丝扣处做好防腐处理,再进行隐蔽工作。
4.7管道冲洗:
管道在试压完成后即可做冲洗,冲洗应用自来水连续进行,应保证有充足的流量。
冲洗洁净后办理验收手续。
4.8管道防腐和保温
(1)管道防腐:
给水管道铺设与安装的防腐均按设计要求及国家验收规范施工,所有型钢支架及管道镀锌层破损处和外露丝扣要补刷防锈漆。
(2)管道保温:
给水管道明装暗装的保温有三种形式:
管道防冻保温、管道防热损失保温、管道防结露保温。
其保温材质及厚度均按设计要求,质量达到国家验收规范标准。
5.质量标准
5.1保证项目
(1)隐蔽管道和给水系统的水压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检验方法:
检查系统或分区(段)试验记录。
(2)管道及管道支座(墩)严禁铺设在冻土和未经处理的松土上。
检查方法:
观察或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3)给水系统竣工后或交付使用前,必须进行吹洗。
检查吹洗记录。
5.2基本项目
(1)管道坡度的正负偏差符合设计要求。
用水准仪(水平尺)拉线和尺量检查或检查隐蔽工程记录。
(2)碳素钢管的螺纹加工精度符合国际《管螺纹》规定,螺纹清洁规整、无断丝或缺丝,连接牢固,管螺纹根部有外露螺纹,镀锌碳素钢管无焊接口,螺纹无断丝。
镀锌碳素钢管和管件的镀锌层无破损,螺纹露出部分防腐蚀良好,接口处无外露油麻等缺陷。
观察或解体检查。
(3)碳素钢管的法兰连接应对接平行,紧密,与管子中心线垂直。
螺杆露出螺母长度一致,且不大于螺杆直系的二分之一,螺母在同侧,衬垫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观察检查。
(4)非镀锌碳素钢管的焊接焊口平直,焊皮均匀一致,焊缝表面无结瘤、夹渣和气孔。
焊缝加强面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观察或用焊接检测尺检查。
(5)金属管道的承插和套箍接口结构及所有填料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灰口密实饱满,胶圈接口平直无扭曲,对口间隙准确,环缝间隙均匀,灰口平整、光滑,养护良好,胶圈接口回弹间隙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观察和尺量检查。
(6)管道支(吊、托)架及管座(墩)的安装应构造正确,埋设平正牢固,排列整齐。
支架与管道接触紧密。
观察或用手扳检查。
(7)阀门安装:
型号、规格、耐压和严密性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位置、进出口方向正确,连接牢固、紧密,启闭灵活,朝向合理,表面洁净。
手扳检查和检查出厂合格证、试验单。
(8)埋地管道的防腐层材质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卷材与管道以及各层卷材间粘贴牢固,表面平整,无皱折,空鼓、滑移和封口不严等缺陷。
观察或切开防腐层检查。
(9)管道、箱类和金属支架的油漆种类和涂刷遍数符合设计要求,附着良好,无脱皮、起泡和漏涂,漆膜厚度均匀,色泽一致,无流淌及污染现象。
5.3给水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1-2-1。
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表1-2-1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水平管道纵、横方向弯曲
给水铸铁管
每1m
用水平尺直尺拉线和尺量检查
全长(25m以上)
不大于25
碳素钢管
每1m
管径小于或等于100mm
管径大于100mm
0.5
不大于13
2
立管垂直度
全长(5m以上)
3
不大于15
吊线和尺量检查
不大于10
隔热
表面平整度
卷材或板材
涂抹或其它
4
8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厚度
+0.1δ
-0.05δ
用钢针剌入隔热尺和尺量检查
6.成品保护
6.1安装好的管道不得用做支撑或放手板,不得踏压,其支托卡架不得做为其它用途的受力点。
6.2管道在喷浆前要加以保护,防止灰浆污染管道。
6.3截门的手轮在安装时应卸下,交工前统一安装完好。
6.4水表应有保护措施,为防止损坏,可统一在交工前装好。
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7.1管道镀锌层损坏。
原因:
由于压力和管钳日久失修,卡不住管道造成。
7.2立管甩口高度不准确。
由于层高超出允许偏差或测量不准。
7.3立管距墙不一致或半明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