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塔文档格式.docx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塔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塔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吸收设备的发展
吸收设备是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等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气液传质设备。
根据塔内气液接触构件的结构形式,可氛围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
过去由于填料本体及塔内构件的不完善,填料塔大多局限于处理腐蚀性介质或不适宜安装塔板的小直径塔。
近年来由于填料结构的改进,新型的高效、高负荷填料的开发,既提高了塔的通过能力和分离效能,又保持了压力降小的特点,因此填料塔已被推广到所有大型气液操作中。
在某些场合,还代替了传统的板式塔。
随着对填料塔的研究和开发,性能优良的填料塔已大量地用于工业生产中。
由于填料塔通量大,阻力小,压降低,填料易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结构简单,效率高,有利于过程节能。
所以对于吸收过程来说,以采用填料塔居多。
填料塔约有100年的发展史,1914年拉西环的出现使填料塔进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至5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填料塔的“放大效应”,50年代后填料塔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而板式塔应运而生。
7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后,为了节能,填料塔得到了蓬勃发展,规整填料的出现和塔内件的改进使“放大效应”问题基本解决。
填料塔的特点:
1.生产能力大
2.分离效率高
3.压力降小
4.操作弹性大
5.持液量小
对于吸收过程,能够完成分离任务的塔设备有多种,如何从众多的塔设备中选择合适类型是进行工艺设计的首要任务。
而进行这一项工作则需对吸收过程进行充分的研究后,并经多方面对比方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般而言,吸收用塔设备与精馏过程所需要的塔设备具有相同的原则要求,用较小直径的塔设备完成规定的处理量,塔板或填料层阻力要小,具有良好的传质性能,具有合适的操作弹性,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安装、操作和维修等。
但是吸收过程,一般具有液气比大的特点,因而更适用填料塔。
此外,填料塔阻力小,效率高,有利于过程节能。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吸收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当中。
具有了很高的吸收效率,以及在节能方面也日趋完善。
填料塔的工艺设计内容是在明确了装置的处理量,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及相应的相平衡关系的条件下,完成填料塔的工艺尺寸及其他塔内件设计。
在今后的化学工业的生产中,对吸收设备的要求及效率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日益完善的吸收设备会逐渐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中。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气体吸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净化或精制气体。
混合气的净化或精制常采用吸收的方法。
如在合成氨工艺中,采用碳酸丙烯酯(或碳酸钾水溶液)脱除合成气中的二氧化碳等。
(2)制取某种气体的液态产品。
气体的液态产品的制取常采用吸收的方法。
如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制取盐酸等。
(3)回收混合气体中所需的组分。
回收混合气体中的某组分通常亦采用吸收的方法。
如用洗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等。
(4)工业废气的治理。
在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中常含有少量的SO2、H2S、HF等有害气体成分,若直接排入大气,则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排放之前必须加以治理,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吸收的方法,选用碱性吸收剂除去这些有害的酸性气体。
1.4丙酮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辛辣甜味)。
易挥发。
能与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乙醚及大多数油类混溶。
相对密度(d25)0.7845。
熔点-94.7℃。
沸点56.05℃。
折光率(n20D)1.3588。
闪点-20℃。
易燃。
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0.7ml/kg。
有刺激性。
(2)化学性质
丙酮是脂肪族酮类具有代表性的的化合物,具有酮类的典型反应。
例如:
与亚硫酸氢钠形成无色结晶的加成物。
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
在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异丙酮与频哪醇。
丙酮对氧化剂比较稳定。
在室温下不会被硝酸氧化。
用碱性高锰酸钾或铬酸钾等强氧化剂做氧化剂时,生成乙酸、甲酸、二氧化碳和水。
在碱存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双丙酮醇。
2mol丙酮在各种酸性催化剂(盐酸,氯化锌或硫酸)存在下生成亚异丙基丙酮,再与1mol丙酮加成,生成佛尔酮(二亚异丙基丙酮)。
3mol丙酮在浓硫酸作用下,脱3mol水生成1,3,5-三甲苯。
在石灰。
醇钠或氨基钠存在下,缩合生成异佛尔酮(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
在酸或碱存在下,与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酮醇、不饱和酮及树脂状物质。
与苯酚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双酚-A。
丙酮的α-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丙酮。
与次卤酸钠或卤素的碱溶液作用生成卤仿。
丙酮与Grignard试剂发生加成作用,加成产物水解得到叔醇。
丙酮与氨及其衍生物如羟氨、肼、苯肼等也能发生缩合反应。
此外,丙酮在500~1000℃时发生裂解,生成乙烯酮。
在170~260℃通过硅-铝催化剂,生成异丁烯和乙醛;
300~350℃时生成异丁烯和乙酸等。
(3)作用和用途
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生产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有机玻璃,医药,农药等。
亦是良好溶剂,用于涂料、黏结剂、钢瓶乙炔等。
也用作稀释剂,清洗剂,萃取剂。
还是制造醋酐、双丙酮醇、氯仿、碘仿、环氧树脂、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重要原料。
在无烟火药、赛璐珞、醋酸纤维、喷漆等工业中用作溶剂。
在油脂等工业中用作提取剂。
(4)危害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燃爆危险:
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因此,合理处理空气中的丙酮不但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而且能使杂质丙酮回收加以利用或转为部分经济利益。
第2章方案比选
2.1方案选择与对比
对于许多逆流气液接触过程,填料塔和板式塔都可以适用。
因此必须根据情况进行选用。
填料塔和板式塔有许多不同点,因此要了解这些不同点来合理决定塔的选用。
填料塔
板式塔
操作范围
较小,对液体负荷的变化更为敏感,当液体负荷较小时,填料表面不能很好润滑,传质效果急剧下降;
当液体负荷过大时,容易产生液泛。
设计良好的板式塔,则具有大得多的操作范围
处理易聚合或含有固体悬浮物的物料
不宜处理
某些类型的板式塔可以有效处理
安全系数
适宜
比填料塔取得要更小
塔径
当塔径不大时,在800mm以下,因结构简单而造价便宜
当塔径在600mm以下时,造价会比较填料塔而贵,并且安装困难。
对亦气泡物系和腐蚀性物系
更适合
有一定缺陷
生产能力
大
较填料塔小
分离效率
高,每米理论板最多可达10级以上
分离效率略优于填料塔,每米理论板最多不超过2级
空塔速率
低
高
压降
小,一般每个理论级压降为0.01-0.27kpa
较填料塔高5倍左右
持液量
小,一般小于6%
大,高达8%-12%
操作弹性
大,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很强
小,适应负荷变化强的操作比较困难
工业生产对塔设备的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这是保证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
一个性能良好的塔设备,首先要保证塔设备在连续生产中的稳定操作,具有一定的操作弹性。
在允许的工艺波动范围内,设备本身的操作弹性必须大于等于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工艺波动率。
(2)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良好的产品质量
该项是设备设计制造核心。
没有良好的产品质量,说明该设备不能胜任其相应的工艺操作。
当然,仅有较高的产品质量,而没有较高的生产率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好的设计应使两者兼顾,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3)结构简单,制造费用低
塔设备在能保证满足相应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简单的结构,降低设备材料、加工制作和日常维护的费用。
设备尽可能采用通用材料,特殊场合如遇到盐酸、加氢反应、高温高压等比较苛刻的条件下,也应尽可能采用复合材料,以便降低塔设备的制造成本。
(4)塔设备的寿命、质量与运行安全
化工设备一般要求其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
在设计时,要能考虑选用材料的成本、设备的运行安全、制造质量和其一次性投资等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高寿命,并应注意塔设备在运行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不能出现任何在操作中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的结构和部件。
本设计采用填料塔,填料塔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持液量小,操作弹性大。
2.2吸收剂的比选
当吸收是为了制取某种溶液产品时,只能用某种特定的吸收剂,如由氯化氢制造盐酸,只能用水作吸收剂。
当吸收是为了对气体混合物作组分分离时,吸收剂的合理选择,对吸收操作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
优良吸收剂的性能包括:
1溶质在其中有较高的溶解度,因而有较大的过程推动力,并可减少吸收剂的用量;
②易于再生,便于循环使用;
③有较高的选择性,以取得较高纯度的解吸气;
④不易挥发,以减少损耗;
⑤粘度较低,不易起泡,以保证两相在塔内接触良好;
⑥化学性质稳定,以免在使用过程中降解变质;
⑦价廉易得,使用安全(无毒、不易燃烧等)。
工业上常用吸收剂
溶质
吸收剂
氨
丙酮蒸气
氯化氢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硫化氢
苯蒸气
丁二烯
二氯化碳
一氧化碳
水、硫酸
水
水、碱液、碳酸丙烯酯
碱液、砷碱液、有机溶剂
煤油、洗油
乙醇、乙腈
煤油
铜氨液
由于该处理项目中,要去除杂质丙酮。
丙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而且容易获取,价格低廉,吸收效果好。
虽然丙酮易溶于有机溶剂,但有机溶剂容易挥发,造成大气污染,成本也高。
所以,在清水与有机溶剂两者比较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