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皖东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Word格式.docx
《届安徽皖东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皖东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学科研究一靠生活,二靠思想,三靠学问,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我”,是否能站到精神领域最前沿,兴味充沛地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
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熟稔于心,运用自如;
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如课题的设置、刊物的策划、会议的研讨、市场的约请等;
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
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赂”。
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
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心无旁骛,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
既高屋建瓴,质疑问难,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
对时代精神特具感知能力,鸿篇巨制粲然可观,识见规模远高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
其佼佼者强强联手,在保留学术个性前提下,构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团队,秉持核心学术理念,斟酌古今,打通中西。
其特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
豁朗深邃,不拘一格,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总是蕴藏大量尖新学术创见,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凤毛麟角。
上述三种治学类型,后两种研究有“我”,有“大我”,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卓然而为学问大家。
这些学术大家既有敏锐过人之思力,又有气劲神完之文笔;
他们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章家。
他们的学术作品往往都是美文,不单能把理说圆,还有一种“余情”贯穿其中,显得从容、澹泊、丰饶,有余味,有气象。
譬如,冯友兰、任继愈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陶行知、林汉达的教育学研究,顾准、孙冶方的经济学研究……这些学术大家各自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是所谓“专家之上的文人”。
(节选自吴子林《提升人文研究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学科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
B.人文学科通过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来理解世界,它的研究依靠生活、思想、学问三方面。
C.人文学科研究要“有我”,要能站在精神领域的最前沿来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D.人文学科可分为职业的、事业的、趣味的三种不同的治学类型,这三者间没有高下之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着重介绍了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治学方法,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人文研究治学类型的“职业的研究”的特点,并且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C.文章在论述“事业的研究”时,既分析了这类学者的共性,又具体分析了其中两种人。
D.文章论述了“趣味的研究”不求功利,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是自动的、常见的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职业的研究大都是专业基础扎实,笔力集中,但仅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心态,困于“套路”,因无“我”而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B.事业的研究会全身心投入治学,专业钻研,感知时代精神,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实现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C.“趣味的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甚为重大,是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竭尽全力,认真负责,蕴藏着大量尖新学术创见。
D.“事业的”“趣味的”治学类型能够将阅世、说理、论学合而为一。
研究者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学家,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走失。
打补丁在女红冷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
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
我有幸学会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
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
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
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
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
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
“不辞而别”,幸亏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
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
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
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
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
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
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
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
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
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
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裁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
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
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
可见,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缝缝补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嫁妆“针线笸箩”,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娓娓而谈,饶有生活情趣。
B.“我”把当作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单,这既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又因为“我”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识。
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如“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拿针线‘规劝’一番”,“规劝”一词新颖别致又幽默风趣,发人深思。
D.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沉:
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从中发掘生活哲理,以小见大,富有启示意义。
文章夹叙夹议,事、理、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5.文章中说,“我越来越珍惜它(针线笸箩)”,为什么会这样?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分)
6.文章里说,“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缝缝补补的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
我国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十多种保护地类型,数量超过10000处,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左右,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使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当时“抢救式”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缺乏统一空间规划、存在保护空缺、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必将给我国自然保护领域带来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自然保护运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直接进入2.O版;
从空间维度看,所有自然保护地纳入统一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保护地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则有望彻底解决部门分治、行政分割的顽疾,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
(摘编自“光明网”《中国的国家公园如何体现生态文明》)
材料二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
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中国的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坚持国家代表性,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明;
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
到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