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281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docx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一、引言

  惠东指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它介于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是泉州湾的北岸。

其地形以剥饰台地为主,少有溪流,严重缺水,多干旱沙质地、盐碱地,植物覆盖稀释,水土流失严重。

故史书载:

惠东地区"可耕之田不能纾,三分之一斥盐卤"。

(注:

嘉靖《惠安县志》卷一《封域》。

)因此,汉人开发这一地区较迟,待隋唐时期晋江流域开发得差不多时,汉人才向这一不适农耕的区域发展,并以改变原单纯从事农业的习惯,以渔、盐业等来适应这一地区的生态。

  例如惠东小zuò@①后内村"唐朝年间有姓黄的居民在此建居。

到南宋年间有位官居参政知事的李文会来这里隐居,他建居在后海内侧,故取名后内"。

山霞乡的山柄村"唐代庄、蓝、陈三姓在此开基"。

而在崇武,至迟在五代时也有了小兜(今崇武城)、大zuò@①等村落。

此后陆续还有人迁入,如宋乾道元年鉴湖张的开基祖自泉州城迁此,建cuò@②于(小兜)山前之东。

因此到宋代,小兜的人口已不少,所以有能力"建城应庙,祀神张悃;建崇山宫,祀张悃的先锋辛某;建云峰庵、水潮庵,祀释迦尊神"。

(注:

《崇武镇志》(第三稿),惠安县崇武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年编,第10页。

)因小兜、大zuò@①地处泉州湾东北角,是控制泉州湾的军事要地,故"宋以小兜为冲要之处",(注:

《崇武所城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页。

)"置小兜巡检寨,为自海入州界首"。

(注:

《崇武所城志》,第5页。

)以"巡檄晋江、南安、同安沿海",(注:

《惠安政书》,第254页。

)和晋江的左翼水军三寨宝林(石湖)、法石、永宁一起"控扼"泉州湾,(注:

真德秀《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乾隆《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页。

)以防"海寇"侵犯,同时也收取"舟船采取之税"。

(注:

《崇武所城志》,第40页。

)总之,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湾两岸有许多汉人村落,已形成"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僻,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注:

谢履《泉南诗》,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

)以及"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的局面。

  这个时期泉州湾北岸的惠安县,除了惠南的洛阳、东园因地处洛阳、后渚港东岸,那里的人从事一些航海贸易外,其余地区多经营农业和盐、渔业。

而且这个时期该地的渔业以近海捕鱼和沿岸"讨小海"为主。

渔民住在陆上,随潮水涨退而出海、返回。

由于该地风大浪急,他们返回时多把渔船扛到沙滩上搁着,隔天出海时再扛下海。

惠东这种社会生活面貌,到明以后,才发生较大改变,而这种改变与明代在泉州湾地区建立几个卫所有关。

  二、明代建城后,惠东地区人口激增

  明代初年,"倭夷入寇,沿海患之"。

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

"又设巡检司一十九,是年设浯屿水寨"。

"洪武二十一年,命汤和行视闽粤濒海地,筑城增兵,置永宁指挥使及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千户所"。

(注:

乾隆《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在这样的情况下,泉州湾两岸一下子建了好几座卫、所、巡检司城,仅惠安县一地,就置有崇武千户所,并把原在崇武的"小兜巡检司移于小zuò@①";把原在沙格的巡检司移到峰尾;同时,还"增置黄崎、獭窟二司"。

(注:

《崇武所城志》,第5页。

  这些卫所的建立及海防的强化,导致泉州湾两岸人口增长。

宋代崇武是巡检寨,元代改为巡检司,驻土军300多人。

而在明代,由于崇武为千户所,故其兵员在一千以上,且多由外地调来。

"明朝未建所城时,倭寇登岸,就于惠安县民三丁抽一以防倭。

及建城池,民丁编入册籍,遂为定例。

继有言军士恋土,不便防守,乃令各卫兑调。

洪武二十七年,为调拨官军事,将玄钟所军调移崇武,十人为队,队一小旗,五队则一总旗,共一千一百二十名。

"。

(注:

《崇武所城志》,第20页。

)此外,"明朝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员,镇抚二员"。

所以,明初崇武共迁进官兵1135人。

  这些官兵后都成了军户在崇武繁衍。

他们"置军营共九百八十七间。

每间一厅二房,接以后厨舍一落。

总旗二间,小旗一间,或二军共居一间",(注:

《崇武所城志》,第14-17页。

)按等级的不同分配住房。

以两个士兵共用一厅二房,即各人有各自的房间,而共用一厅与厨房的情况看,他们是携家眷来的。

如崇武潮洛村文献黄氏的始祖黄四,为漳州龙溪人,洪武二十七年,调玄钟所军士来崇武时,携妻林氏来崇武。

(注:

崇武《文献黄氏族谱》。

)同村经氏的开基祖经胜为崇武所第二伍百户,"直隶凤阳府临淮县人,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内受职,十二月十六日到任",并在崇武落户。

(注:

《崇武所城志》,第18-19页。

)同村詹氏的开基祖詹恩荣,明初以军功驻龙岩小潭社,"正德年间奉檄来崇,遂家于城之东朝阳里"。

(注:

崇武《詹氏家谱》(初稿),1980年录。

)同村西河林的祖先来自漳浦乌石,明初来崇武戍守,定居于潮洛村。

又如崇武所第四伍百户张荣,"直隶庐州六安县人,洪武二十二年到任,升玄钟卫所千户,二十七年调任本所,十月到任,署本所千户事",后代定居崇武城内靖江村。

"第六伍吴清,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洪武二十九年到任",后裔定居靖江村。

"第八伍汪文,直隶庐州六安县人,永乐十年六月到任",子孙定居城内海门村,称"南门汪"。

"正千户授任钱公忠,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洪武二十八年到任",后派下定居靖江村。

"黄刚,福建福州府闽清县人,正统九年三月到任"镇抚,后裔居住靖江村。

  其次,由于建了所城等,驻军增加,以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军人与官员日常生活的供应也相应需增加,于是也有一些人到崇武城来从商等,使崇武逐渐成为一个小市镇。

这也导致不少人迁居崇武城内及惠东的乡间。

城内潮洛村魏氏的先祖魏万卿为漳州沟里人,洪武三十年迁入潮洛。

(注:

崇武《鹤山魏氏家谱》。

)崇武聚书丁的先祖丁德官与丁存寿,原住晋江陈埭四拱和岸兜村,他们在崇祯年间迁进潮洛村。

大zuò@①村在明代以前就有杨姓居民。

明代又迁进蒋、张姓等。

蒋姓的始祖蒋旺为凤阳寿州县延寿乡人,洪武二十五年封武德将军,世袭福全所正千户。

(注:

《福全蒋氏族谱》。

)蒋旺娶妻陈氏,生二子,长子蒋政,袭职福全千户;次子返回祖籍。

蒋政娶妻高氏,生子四。

长子蒋勇居福全,袭职千户;三子蒋雄分住同安澳头;四子蒋铭分住晋江深沪;次子蒋义分住大zuò@①村,为大zuò@①蒋姓开基祖。

蒋义的一个儿子蒋媚峰从大柞村分住峰前,为五峰村蒋姓的开基祖。

(注:

崇武镇五峰村《福全蒋氏族谱》。

)港qián@③张姓与崇武潮洛村水头张同宗。

其开基祖张大枢"明初由晋江湖中之三房分支迁入惠安小兜崇武水头"。

"大枢公有生三子,长子辉春公分支青山前赤湖,即由青山前再分支涂寨庄内民安固新后门、峰东等地。

次子雄廉公分支大zuò@①西堡,后再往前见定居为始祖也。

三子养秩公,分支南日岛,在南日岛设有海荡一所,亦传六代以后,养秩公(派下)由南日岛再迁入港乾定居"。

(注:

《崇武水头鉴湖张氏建宗祠分支概况》,崇武《鉴湖张氏族谱》。

)这大约是在明中叶以后。

溪底村王姓祖籍惠安东园乡上田村,"其祖明初挑货担来崇销售,与该村何姓独存的年青寡妇结合",遂定居于此。

同村的刘姓"祖籍本县东岭乡五刘东房村,明末分派来溪底海拖网捕鱼,并在村边海滩搭寮加工鱼产品,即定居"。

龙西村(官住)刘姓"祖籍洛阳桥桥南村,明初被征调来崇戍守,建城后即定居"。

"前安村陈姓祖籍吟兜村,明中期迁入"。

"梁姓祖籍晋江县金井乡,明代后期分派来崇,住城外,即今霞西(港边)村。

(注:

《崇武镇志》,第275-281页。

  惠东其他地方的情况也类似,小柞南寨村"明朝中叶,在此驻军建寨,因寨位于小柞半岛高地三山之东南隅,后人在此定居,依地形取名南寨"。

净峰乡熊cuò@②"明朝永乐年间,邹氏居民从山西樊县迁来这里定居"。

杜cuò@②"明朝永乐年间,有洪氏居民移居青兰山南麓"。

东岭乡型cuò@②村,"明代姓王居民从南埔沙格村迁来这里居住"。

辋川乡玉围村,"明朝姓陈居民从莆田阔口迁来这里定居。

涂寨乡的西型村的居民是在"明朝时候从塘边村迁来这里定居"。

山霞乡下坑"居民李氏祖宗系北方渔民,于明末清初因随风飘流到此定居"。

(注:

《惠安县地名录》,第292-297页。

  由此可见,明代在泉州湾外围建了几个卫所后,惠东人口激增,村落密度也相应增加,同时也使这个地区形成军户与民户两个族群,并使惠东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三、军户与民户:

两个族群以及两种生计方式

  明代的军户由来此地戍守的官兵落籍后构成,他们主要聚居在所城内。

民户则由非军人构成,主要散布于城外乡间。

他们两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有着一些差异。

  1、军户的社会经济生活

  军户要完成驻守、巡逻、抗御外来侵略的军事任务,并作为帝国行政管理的一部分维持地方秩序。

根据正统十二年五月,"都察院卯字二百二号勘合",崇武千户所管辖之地为:

"上至惠安县二十七都护海宫为界,下至二十六都青山宫炉内为界"。

内设有大zuò@①、赤山、古雷、青山四座墩台,崇武所要"拨军守之"。

其次,在其管区内还设有捍寨,"寨在大zuò@①地方","周围四十余丈。

西僻一门,先年所中拨军守之,承平事废"。

(注:

《崇武所城志》,第15-16页。

)其三,崇武守御千户所驻守海防,需巡海,"十百户设官船十只,快哨二只。

官船一只,坐驾军一百名,快哨一只,坐驾军五十五名。

俱在本处,如遇倭至,驾船出海备御,故曰备倭"。

(注:

《崇武所城志》,第15-21页。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从事"征操、墩陆、巡捕、直堂、把门、跟官、看所等役"。

一般而言,军户每家需出一人当兵,从事军政要务,这种军人称"食粮旗军",他们"月造支粮米六斗",以养家糊口,"有警则守城,无事则操练"。

(注:

《崇武所城志》,第21--22页。

  其次,明军的供应有部分要靠军屯提供,所以军户也需轮流从事一些农业生产。

崇武的军屯田为下庄屯和大中屯,前者座落在"晋江县四十等都,田地三十六顷六十亩"。

后者分布在"惠安县十七等都,田地三十九顷三十亩"。

明初崇武的军屯分旧屯与新屯,"屯田之制,始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奉户部及前军都督府贯字一千八百十七号勘合,为屯种事,度民间荒田,括拨军士屯种。

永乐二年,奉户部湖字八百三十号勘合,除远年为事充军故绝人户,遗下抛荒田地,拨与本所无田旗军领种。

故在洪武年间者为旧屯,在永乐年间者为新屯。

永乐二年,奉红牌事例,拨本所旗军一百二十名,委百户一员领去下庄屯种。

宣德六年,为改拨事例,又将本所寄操军并拨金门所寄操军共一百三十一名,拨去大中屯种。

通共屯军二百四十三名,共种下庄、大中田地七十二顷九十亩。

每名种田三十亩,纳米六石,共纳米一千四百五十八石,贮于城仓",(注:

《崇武所城志》,第23-24页。

)作为军粮。

  其三,由于地处海边,田地不多,又多为"斥卤"与"不可垦"(注:

《惠安政书》,第254页。

)之地,"农殖甚艰",所以,当军户在当地繁衍后,当军饷、屯田收入不够维持生计时,也有人开始从事渔业,如"洪土显,承当祖户洪义甫军役,家贫以渔为生"。

因此,在明代,军户除从军、屯田外,也有人从事"边海"(近海)渔业,"军民有傍岸取者曰拖网,有驾船出洋取者曰旋网","得以赡家"。

(注:

《崇武所城志》,第44、35页。

  其四,由于崇武成了当地的小市镇,崇武的军户在当地开枝散叶后,其后裔有的也开始经营起军、农、渔外的行业来。

有的经营长途贩运的商业,如崇武文献黄氏是军户,到其第三代人黄孔朝就"去儒而商","商游于潮(州);黄邦潜"商游惠间,因往来于漳之南靖邑里,后乃携赀贳贷南靖里中"。

黄怡斋"少挟赀从其兄与诸从兄贳贷于龙溪、南靖二邑间,既壮乃商游于京师"。

(注:

崇武《文献黄氏族谱》。

)这些从商者既做陆路的贸易也做航海贸易,他们"挟赀鬻货,西贾荆、襄,北走燕、赵,或水行广之高琼,浙之温、台、处等郡,装载茹榔、米谷、苎麻杂物。

富商巨贾几遍崇中"。

(注:

《崇武所城志》,第42页。

)有的则开设鱼牙行,收购鱼类,"边海捕鱼之鲜者,可贩走惠安、晋江二处。

其腊者可舟载而之三山、兴、漳等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