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443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史料】

3.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重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及与工业化的关系

1.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史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李富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

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很繁重,表明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二者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

重点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大跃进”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表明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追求“一大二公”。

(2)影响:

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

②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难点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

时间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正确的探索

1956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

1960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5

全面整顿

“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的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出现“文革”时期最好的局面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958

“大跃进”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1958~1983

人民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思考: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

提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精选例题】

1、(2012·

课标全国,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2、(2011·

课标全国,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2010·

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4、[2014·

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5、[2014·

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6、[2014·

安徽卷]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14·

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8、[2014·

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9、[2014·

江苏卷]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0、[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1、[2014·

北京海淀区期末练习]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第2部分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经济特区的创办;

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④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2008年第23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

2.2012年第11题考查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重点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

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2)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重点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1.改革原因

史料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史料指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其原因是僵化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改革内容、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