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
二、
发展阶段
1、认识三原色:
a.
出示定义。
问:
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
哪几种颜色是原色?
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
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
(师贴出定义)。
b.
观看电脑课件。
师:
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
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
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
(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
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
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
得出定义:
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
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
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d.
做实验:
通过实验,"
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
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
(师边说边做)。
生:
橙色。
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
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e.
得出定义。
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
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
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
(答)
师贴出间色定义
(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3、做游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
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
击鼓传色"
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
;
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同学传色,师生共同做这补色游戏。
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
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
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
三、
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
己·
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4、讲评作业。
四、
看录像结束教学
1、看课本第P1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
如课本中:
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树叶等。
2、看录像。
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
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
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五、收拾与整理
六、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后记:
在色彩调配知识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刚接触调色,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
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第二课万花筒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2课时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
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
“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
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
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
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本课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游戏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万花筒设计的简单知识,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标志产生了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解决了本科的重难点,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存,进行探索性学习。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兴趣高,设计大胆,色彩、材料运用较为突出,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
第三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
绘画工具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
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
《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
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
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
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
出示课件:
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
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
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
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
险境?
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给予肯定。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
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本节课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己研究解决的办法。
表现到大人国与小人国时的情景和感受。
想象、创作出有特色的"
大人国与小人国"
。
通过电教欣赏、示范讲解、来感受和完成教学目的及目标。
第4课前前后后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
举例说明。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
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