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959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docx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XXX有限公司

煤矿防治水

中长期规划

(2017年-2021年)

 

XXX有限公司

二○一六年十二月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1年)会审表

作业规程或措施名称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1年)

编制人

技术部

安监部

调度部

机运部

通防部

机运副总经理

生产副总经理

安全副总经理

通防副总经理

总工程师

总经理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1年)

会审意见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1年)

第一节防治水领导小组

一、成立防治水领导组

组长:

总经理;

副组长:

总工程师、安全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机电副总经理、通防副总经理、经营副总经理等公司领导;

成员:

各部门负责人、采掘、辅助队长等。

二、职责分工

1、领导组负责防治水的全面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办公室;

2、总工程师负责统一指挥安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行动;

3、生产技术部负责编制防治水措施及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

4、机运部负责排水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5、采掘队长负责防治水工作的具体操作和落实;

6、辅助队要协助好采掘队的工作;

7、安监部、调度部负责监督各单位防治水工作的执行情况。

第二节水文地质概况

一、矿井概况

湖南资江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施茶亭井,位于冷水江市西郊,东起冷水江市市区,西至新化县化溪乡,南连冷水江火车西站,北接冷水江市中连乡板栗山。

东西走向长约5.50km,南北倾向宽约1.8km,矿山面积9.2312km2。

地理位置坐标为:

东经111°22′25″~111°26′00″;北纬27°39′50″~27°41′15″。

现矿井范围由29个拐点圈定。

准采标高为:

+220m~-400m。

资水贯穿其间,湘黔铁路从矿区南边经过,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均十分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交通位置图

二、矿井水文地质

本矿位于涟邵煤田北段冷水江矿区南端,开采下石炭统测水组煤层。

在矿井范围内,影响矿床开发的水文地质因素有水文气象、岩层含(隔)水性,老窑水、断层水等。

分述如下:

1、地表水

井田为低山丘陵缓坡地形,主要由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岩层构成侵蚀—剥蚀岩溶地貌,图幅内地势总的趋势是北高南低,最高点标高393.3m(狮子山),最低点标高约160m(资江河床),相对高差230m。

区内植被不甚发育,地形变化大,属低山峰脊、垄脊谷地地形。

资江河横贯井田,由东向西迳流,沿途切割石磴子组、测水组、梓门桥组、壶天群岩层,江面宽度130~280m,一般220m,历年最高洪水位标高+181.60m(1924年6月),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64.83m;河水位与流量呈季节性变化,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一般暴雨后1—2天出现洪峰期,据渣洋滩水电站1969~1974年观测资料,两极流量21.9~5890m3/s,一般为365m3/s;水位标高两极值168.42~178.56m;各岩层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该矿观测资料表明:

水位最大变化幅值为12.279m,最大水深21.876m。

资江河是井田内地表水、地下水及矿坑水的排泄场所。

2、含(隔)水层特征

据水文地质测绘、地质及水文地质钻探和生产矿井揭露控制,已有资料表明:

区内出露的含(隔)水层由新至老有:

第四系(Q)、壶天群(C2+3)、梓门桥组(C1z)、测水组(C1c)、石磴子组(C1s)等含(隔)水层,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资江两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阶地标高约175m,宽约50~150m,由砂、卵石组成,钻探揭露最大厚度18m,一般10m,含孔隙潜水,常与测水组及梓门桥组岩层的风化裂隙带组成统一含水体。

2)、壶天群(C2+3)

在井田内广泛分布,岩性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角砾状灰岩组成,厚约430m。

本层厚度较大,岩性不一,其岩溶发育程度、岩层的富水性差异较大。

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该组出露面积5.0km2,地下水总动流量79.234l/s,泉点最大流量37.16l/s,平均流量4.95l/s。

据岩性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

零星残留于向斜核部,一般厚度30m,以石灰岩为主,中夹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以垂向溶蚀裂隙为主,溶沟、溶蚀漏斗等岩溶景观巍然,大气降雨易于垂向渗入补给地下水。

因地势较高,多处在地下水位以上,井泉出露稀少,为地下水的补给区。

中段:

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或透镜状角砾灰岩,地表岩溶发育,碟地、溶蚀漏斗等负地形常见。

钻探揭露:

多见溶洞裂隙,钻进中漏水严重,2515孔在孔深25.97~70.15m处见一溶洞,洞高44.18m,其中46.92~70.15m被流砂层充填。

该段地下水以直接接受大气降雨渗入补给、垂向运动为特征,为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

下段:

为角砾状灰岩。

中、下段岩性较纯,易溶蚀,地表岩溶发育,常形成溶蚀洼地与溶蚀走廊,地下水以管道流为特征,本区推测地下暗河2条,总长度约1.4km,以井田西侧之暗河流量较大(G5、原编号G60),动态长观其两极值为0.905~131.32l/s,实测流量为82.954l/s(1999年8月27日);据钻探揭露,大部分钻孔钻进中遇溶洞及溶蚀裂隙,垂深150m内岩溶发育,其中2315孔见一洞高为5.36m的溶洞,漏水严重;壶天群全组构成统一含水体,富含溶洞裂隙潜水,多以接触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动态变化大,与降雨关系密切,同步性强。

本组溶洞裂隙发育,不均一性明显,为富水性极强的溶洞裂隙含水层。

3)、梓门桥组(C1z)

岩性由泥质灰岩、泥灰岩组成,上部夹石灰岩,底部为钙质泥岩,全层厚146~235m,一般160m,呈条带状出露于井田南部,面积约1.5km2,据水文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在垂深60m以内溶洞发育,常与壶天群含水层构成统一潜水含水体,溶洞最大高度为1.86m(-1611孔),钻孔见溶洞最低标高为121.20m(1811孔),溶洞多为半充填或无充填;垂深60m以下,溶蚀裂隙发育程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其最低标高为-226.08m(1916孔);1602孔在孔深286.06m有涌水现象;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明;单位涌水量为0.0021~0.695l/s.m,渗透系数0.0612~6.213m/d,其中1911孔在抽水试验过程中,当涌水量大于6.009l/s时,相应的水位下降仅0.01m,其原因除抽水设备能力有限外,可能是岩溶水与资江水有水力联系;水质为SO42—HO3—Ca2+型。

由此可见,该层岩溶较发育,不均一性明显,具多层含水结构,为富水性中等之岩溶裂隙含水层,是矿床开采时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相应的水位下降仅0.01m,其原因除抽水设备能力有限外,可能是岩溶水与资江水有水力联系;水质为SO42—HO3—Ca2+型。

由此可见,该层岩溶较发育,不均一性明显,具多层含水结构,为富水性中等之岩溶裂隙含水层,是矿床开采时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4)、测水组(C1c)

岩性由砂质泥岩、泥质灰岩、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全组厚102~170m,一般厚130m。

本组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多形成地表次一级分水岭和低山垅岗地形,尤以上、下段分界砂岩全区较为发育,由8套砂岩构成测水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厚15.71~54.38m,平均32.8m,该层为一含水性不均一的弱的裂隙承压含水层。

本层水量虽小,但均赋存于煤层上、下,是矿床开发时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测水组二套砂岩顶界之砂质泥岩、泥岩至梓门桥组底部的钙质泥岩、泥灰岩顶界止,一般厚度大于60m,其岩层质软,易风化、遇水膨胀,隔水性能好,在正常地质条件下能有效地隔止梓门桥组及壶天群地下水进入矿坑,该矿30余年的开采史就是有力的佐证。

5)、石磴子组(C1s)

钻探可见厚度127.35m,上部岩性由泥质灰岩、泥灰岩等组成,顶部为钙质泥岩,含水微弱,厚50~60m;中、下部为泥质灰岩夹灰岩,岩溶

裂隙较发育,为富水性中等之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组顶部的钙质泥岩、泥灰岩与测水组5煤层底板砂岩以下的砂质泥岩、泥岩构成煤层底板之可靠隔水层,厚度大于60m,裂隙不发育,质地细腻,具较强的隔水性能,可隔止石磴子组岩溶水进入矿坑。

3、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构造简单,仅在19~24勘探线深部之壶天群岩层中见一条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之逆断层,因位于深部,故对本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无甚影响;另在井下揭露一些小断层,因未恶化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亦不再叙述。

4、水文地质特征

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为测水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矿坑涌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据1979~1998年系统观测资料,其两极值为24~446m3/h,一般为150m3/h左右。

据调查,矿井目前分三个水平排水(即+75m、-30m、-200m水平),均直排地面,矿井总涌水量正常120m3/h、最大460m3/h,其中+75m水平正常涌水量20~30m3/h、最大涌水量150~160m3/h,该水平西翼水量较小,东翼涌水量约占其总涌水量之75%,降雨影响滞后时间约3天;-30m水平正常涌水量10~20m3/h、最大涌水量约100m3/h,该水平西翼(一采区)涌水量较大,东翼3、5采区涌水量较小,约占本水平涌水量之70%,降雨影响滞后时间约5天;-200m水平正常涌水量70m3/h、最大涌水量150~160m3/h,东翼水量约占该水平总水量之2/3、西翼水量占1/3,降雨影响滞后时间约7天。

矿井水经水仓蓄水池沉淀后直接排至地面,注入资江河;矿坑主要充水因素为测水组砂岩裂隙水、老窑水、大气降雨是引起矿坑涌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测水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之上有可靠的隔水层存在,至目前止,矿坑水与资江河水尚无明显的水力联系,未发生突水淹井事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本区沿煤层露头线,老窑密布,年代已久,其开采深度和范围受采矿条件的限制,一般规模不大,且多位于资江煤矿采空区以上,由于资江煤矿的大规模开采和疏排地下水,老窑水基本上被排放,但局部地段仍可能有残余积水存在,在开采中仍应引起注意。

5、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地形地貌特征、岩性及其岩溶发育程度控制了本区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次为地表水补给。

地下水的迳流主要是从分水岭向排泄区作径向汇流,局部为顺层环流,即沿岩溶通道、溶蚀裂隙及构造裂隙等途径由势能高向势能低的方向运动,以汇流和潜流的形式向排泄区迳流,其排泄方式有:

地表水系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场所。

由于地貌和岩层含水性的差异,地下水多集中在含水性强与弱的岩层接触面及沟谷低洼处出露地表。

壶天群组灰岩出露面积宽广、厚度大、岩层裸露、岩溶发育不均一性明显,其地下水易于接受大气降雨的垂向渗入补给,以管道流集中运移、排泄为特征。

本区灰岩出露面积约5.0km2,水文地质测绘时调查地下水总动流量79.234L/s,地下水迳流模数为15.847L/s·km2,泉水动态属极不稳定型;壶天群组上部岩层为地下水的补给区。

中、下部由于局部隔水层的存在,为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区。

梓门桥组主要沿岩溶裂隙迳流,以向深部顺层渗流和环流为主,局部有汇流,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大,且与资江河水水力联系较密切;测水组、石磴子组地下水多为原地渗入,经短距离地下迳流后出露地表。

资江河为本区之地下水、地表水及矿坑水的排泄区。

综上所述,本区矿床均赋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构造简单,由于煤层顶底板隔水层的存在,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为测水组砂岩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上覆梓门桥组与下伏石磴子组岩溶裂隙含水层;资江河流经地段为地下水的水头补给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