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5791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为集体、祖国与人类社社会造福。

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③抵制不良信息。

④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⑤不损害他人利益。

⑥不随意发布信息。

⑦培养合作精神。

⑧倡导道德自律。

2.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3)树立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①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

②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

③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活动——处理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反馈←

↓↓↓↓↑

学习者教学

学习→特征分析教学教学教学设计

需要→目标→策略→媒体→成果

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选择选择评价

分析↑↓

←←反馈←←

(二)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思维能力方面

①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或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

②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有时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辩证思维还有待发展。

2.观察能力方面

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有所增强,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仍然容易受到新奇事物刺激的干扰。

3.记忆力方面

①形象记忆仍起作用,但逐步向抽象逻辑记忆发展。

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已得到加强,但有时仍受情绪的影响,感兴趣的事物会记得更牢。

②记忆的方法比较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

(三)测定学习风格的方法

1.观察法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来确定。

2.问卷法

按照学习风格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调查量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填写。

3.征答法

让学生自己来陈述自己的学习风格。

一般情况下,在一门课程中,各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有三种形式。

1.并列型结构

各单元相对独立,各单元在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先学习哪一单元或后学习哪一单元都可以。

2.顺序型结构

各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前一单元的学习将构成后一单元的基础。

3.综合型结构

兼有并列型和顺序型特点。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

广义的知识分类可将知识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三亚类是将陈述性知识划为一类,另外在程序性知识中再划分出一类特殊的,即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①定义:

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②本质:

陈述性知识的本质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命题(或意义)的网络。

命题及命题网络被认为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主要形式。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指一套操作程序,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识记

(2)领会

(3)运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2.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等人提出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层次。

(1)感知

(2)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4)机械动作

(5)复杂的外显反应

(6)适应

(7)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接受或注意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二)三维目标体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一维)

(1)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2)技能目标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维)

(1)过程目标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维)

(1)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和道德体验及美的体验。

(2)态度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①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③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二维层次模型共有15种关系,每一个小格均为内容和目标的结合体,说明了每一类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层次:

1.事实类内容应达到知道的目标层次;

2.概念类内容应达到理解的层次;

3.技能类内容则要达到应用的层次;

4.原理类内容应达到分析的层次;

5.问题解决类内容应达到综合评价的层次。

(三)二维层次模型是阶梯式的递进关系,说明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维层次模型直观地显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

(三)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各要素分析和设计的外化成果,通常包括课程标题、计划学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要素。

2.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

(1)异质分组是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基础

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就是要把学生分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若干个小组,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组内明确分工、各自承担角色并互相依赖

(3)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4)教师积极参与合作过程,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

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合作,深入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和特点,及时对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使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注重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

2.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1)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

(2)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

(3)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网上课堂、课外活动等。

3.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

①定义

班级授课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程度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

②优点

可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不必将同样的内容和问题重复若干遍,从而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

③缺点

班级授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②优点及局限性

这种组织形式更加个别化,又不重复共同的问题,还可能增强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激励的能力。

同时,由于小组中各个学生的情况依然不完全相同,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不一定适合个别人需要的局限性。

(3)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个别教学不等于个别辅导。

这种形式允许学生有比班级授课和小组教学形式更灵活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安排。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

4.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1)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

(2)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

(3)对于一些优秀学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和条件,给予专门指导。

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二)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策略

1.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重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信息技术的教学需拉近学生生活距离

4.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教学过程中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