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784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

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还用了两个概念:

“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中“先天之学”是研究天道自然的,相当于“天学”;

“后天之学”是研究人道名教的,相当于“人学”。

①[!

--empirenews.page--]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如果说儒家偏向于人道,道家偏向于天道;

义理易学派偏向于人道,象数易学派偏向于天道,那么邵雍则是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天人并重、象数与义理贯通的集大成者。

天道与人道,天学与人学、先天与后天、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被邵雍巧妙而自然地融进他的易学中。

他在《观物内篇》中说:

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

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

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

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则一也。

邵雍引用《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天道”观,将“天道”归结为阴阳、刚柔;

同时继承并改造了《易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人道”观,将人道归结为“正邪”,“仁”与“义”都属“正”的范畴,与之相对的应该是“邪”。

在邵雍看来,人之正邪与天之阴阳、刚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各自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道”上。

邪正来源于君主的好德好佞,君主的好德好佞又是天道崇阳崇阴的折射。

就天道与人道的地位而言,表面上看,邵雍似乎更重天道,他不仅将自己的著作称为“观物篇”,以“观物”为认识天道的重要思维方法,而且将人看成是“物”——“天”的一分子,认为“盈天地万物者唯万物。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从立论路径上看邵雍是先论天道后论人道,先论先天后论后天,先论物理后论性命,而推天道、先天、物理是为了明人道、后天、性命,人道、后天、性命才是邵雍的立论目的,天道、先天、物理不过是邵雍的立论根据。

用邵雍的话说,它们之间是“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从属于先天,后天阐发的人性、人道高于先天阐发的物性、天道。

这里的“先天”与“后天”是相对关系,邵雍又把“先天”与“后天”统称为“先天之学”。

先后天是体用不离,相函相依的,体者言其对待,用者言其流行,是一个统一的天人之“道”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道”的变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雍将宇宙演化的历史过程以唐尧时期为界分为两段,唐尧以前为先天,此时还是宇宙自然史时期,还没有人文、社会、主观等因素的参与,还没有人事之“用”,只有天然之“体”;

唐尧以后的后天“用”,进入到人类文明史时期。

根据这种划分,邵雍对儒家和道家作了评价,指出老子为得《易》之体,孟子为得《易》之用,今人余数康先生认为,道家的物理之学着重于研究宇宙的自然史,可称之为“天学”,对先天之“体”有独到的体会;

儒家的性命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史,可称之为“人学”,对后天之“用”阐发得特别详尽。

老子有天学而无人学,孟子有人学而无天学。

尽管老子和孟子学派门户不同,分属道儒两家,仍是体用相依,并来分作两截,道家的“天学”与儒家的“人学”会通整合而形成一种互补性的结构,统摄于《易》之体用而归于一元。

邵雍称物理之学即自然科学为“天学”,性命之学即人文科学为“人学”。

在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在性命之学上推崇儒家,超越了学派门户之见,从儒道互补的角度来沟通天人,他的这个做法是和《周易》的精神相符合的。

②[!

--empirenews.page--]邵雍对“天”和“人”、“天道”和“人道”作了多角度的界说,其《观物外篇》说:

自然而然者,天也;

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

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元亨利贞,交易不常,天道之变也;

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

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

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认为自然的、非人为的是“天”,效法天然之道、参与主观意识的是“人”。

就《周易》而言,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事。

元亨利贞四德配春夏秋冬四时,反映了在天道四时以及自然万物的变易流行;

吉凶悔吝反映了人事的变化规律。

天道和人事相互对应,“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则吉,违天时则凶,元亨利贞四德各包含吉凶悔吝四事,吉凶悔吝四事又对应元亨利贞四德。

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从另一角度归纳天道人道: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

”阴阳、刚柔是天道本然的现象和规律,而领悟并运用这种规律的却是人。

邵雍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天地宇宙之间充盈了万物,人是万物中有灵性的出类拔萃者,人灵于物;

人中可分出一部分最优秀的人,就是圣人,圣灵于人。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观物内篇》)万物的色、声、气、味能被人的目、耳、鼻、口所接受,具有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所达不到的灵性、智慧,远远超出其他事物接受宇宙的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改造或适应宇宙的信息、事物的运动变化,“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观物内篇》)而人中之“圣”又具有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智慧,“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邵雍对人中的至者——圣人作了界定:

[!

--empirenews.page--]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

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音,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

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

又谓其能弥伦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也。

(《观物内篇》)这样的圣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只有“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可以理知之也。

”在邵雍看来,除了伏羲、黄帝、尧、舜、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以外,只有孔子称得上“圣人”。

孔子整理修定了《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四部经典,邵雍将春夏秋冬称为“昊天之四府”,将这四部经典称为“圣人之四府”,两者一一对应,《易》为春,为生民之府;

《书》为夏,为长民之府;

《诗》为秋,为收民之府;

《春秋》为冬,为藏民之府。

将四府交错组合,则有四四一十六种,如《易》与《易》、《书》、《诗》、《春秋》组合,则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四种。

其余类推。

认为这四部经典是为了贯天人、通古今。

邵雍还将人类生理结构与物类形态结构作了比较,认为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有对应关系,《观物外篇》说: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

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数也。

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之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休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

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于万物也。

不仅将人的四肢、十六象、一脉三部九候、形态特征等与天地之数相对应,而且将人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人是禀天地之气生,是天地万物之中最聪明、最优秀的品种。

此外,邵雍还对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的来源作了分析,《观物外篇》说:

--empirenews.page--]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柔交而生脾胃。

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认为人的五藏六腑由阴阳、刚柔交合而生,人不仅与外部的天相对应,而且人体本身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器官、与精神意志一一对应,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应与《黄帝内经》不同,《内经》主张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与二阴,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

心藏神,肾藏意,脾藏志,肝藏魂,肺藏魄。

邵雍可能另有所本,但这种将人视为宇宙天地的全息系统,以一身统贯三才之道,“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交乎中,三才之道也”,则可视为《易经》和《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分层描述。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性命之学的建构邵雍是一个由道入儒,由儒入道、儒道通贯的学者,早年师从李之才学习物理之学、性命之学(事载《宋史·

道学传》、《宋元学案·

百源学案》),其后在明自然的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建构一套带有厚重道家色彩的推衍宇宙万物的物理学体系,从而获得“观物之乐”;

在贵名教的性命之学上推荐儒家,建构了一套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宣扬人文价值理念的性命学体系,从而获得“名教之乐”。

道家的物理之学与儒家的性命之学,被邵雍归结为“易”中,邵雍认为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

《易》之体用兼综道、儒,在邵雍那里并没有象朱熹批评的那样“体用自分作两截”,而是在《易》的大道统帅下,儒道二家之旨、物理与性命之学(即天学与人学)、内圣与外王之功,被合理地、自然地统一起来,既没有逻辑矛盾,又没有斧凿生硬之嫌。

可以说:

邵雍是以“易”贯通儒、道③的重要代表人物。

--empirenews.page--]“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周易·

说卦传》对“易”所下的命题之一,邵雍对此作了解释:

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

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

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

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观物内篇》)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观物内篇》)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

(《观物外篇》)“性命之学”即邵雍所称的“人学”。

所谓“性”指人性,所谓“命”指天命,所谓“理”指物理。

这三者同归之于“易”之大“道”——即阴阳变化之“道”、天人合一之“道”,太极一元之“道”……显然邵雍是参合了《周易》与《中庸》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能致命于人,进而赋予人的本性,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而行动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道”是一个最高范畴,能够统领“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