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442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docx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及赏析[费蔚]

课堂实录】

 2007年9月21日。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五(3)班。

 师:

知道老师从哪里来?

怎幺知道的?

 生:

老师从杭州来,我从这首古诗中感觉到的。

 生:

我听老师说的。

 生:

我从屏幕上看到的。

 师:

大家一起读一读我的单位和名字?

 生:

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老师——费蔚。

 师:

我给大家带来了杭州的景点(出示卡片:

苏堤;平湖秋月;花港观

鱼;三潭印月;净慈寺;断桥……(结果没有一位学生去过杭州,老师把这

些景点卡片送给学生)

 师:

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

(师生合作)天——地;雨——风;河——

山;绿——红;山花——水草;燕语——莺歌。

天涯——海角;大陆——长

空;清风——明月;暮鼓——晨钟。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晓出净慈寺》。

读过这首诗吗?

 生:

我三年级读过。

 生:

我是五年级。

 生:

我是二年级。

 师:

那谁能读?

(指名读,评价:

都读正确了)

 师:

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

杨万里。

 师:

有谁了解杨万里吗?

 生:

他写的诗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师:

(简介诗人)……两位皇帝对他有高度评价,说是“直不中律”“也有气

性”。

 师:

谁能不能背诵?

(指名学生背诵,转过身来背给听课老师听)

 师:

大家都能背出来了,那你还想学习些什幺呢?

 生:

我想了解意思。

 生:

我想知道诗人的感情是怎幺样的。

 生:

我想知道诗人为什幺要写这首诗?

 师:

大家都提得很好,这节课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

请大家有滋有味

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

美。

绿。

红。

艳。

秀。

 师:

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小荷——

(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

精致的美。

小巧的美。

 师:

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

不是,而是“大”。

 师:

(板书:

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

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

“大气”?

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生:

“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

“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

除了绿大得多,还可以怎样理解“无穷”?

 生:

绿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

对呀,早上,杨万里看到“无穷碧”,它们可能蔓延到哪里?

 生:

(举起课始时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话时发的景点卡片)绿到了三潭印

月。

绿到了断桥。

绿到了平湖秋月。

绿到了净慈寺。

绿到了苏堤……(这个

班级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

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生齐读:

接天连叶

无穷碧。

 师:

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绿?

 生:

从“映日”可以看出来。

“别样红”说明红得很鲜艳,与众不同。

 师:

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

 生(分别):

牡丹花。

玫瑰花。

杜鹃花。

(教师板书:

别样红)

 师:

老师带来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

段)老师读,你们感受有什幺不同?

感觉一样吗?

 生:

一个白天,一个夜里。

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美。

我感觉荷花好像要

闭眼入睡了。

 师:

你能读出这个“大”吗?

现在读,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样了。

与老师

一起用对对子的方式读。

 师:

接天——生:

映日。

 师:

莲叶——生:

荷花。

 师:

无穷碧——生:

别样红。

 师:

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句:

(出示:

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

盖万红妆)你从哪儿看出也是写荷花的?

 生:

我从“千层翠盖……”看出来。

 师:

(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比较一下,感觉有什

幺不同?

 生:

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师:

(出示《晓出净慈寺》)配乐。

请大家朗读。

(生自读)

 师:

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前两句写了什幺?

 生:

写了西湖的原因。

 生:

写了荷花盛开的时候,是最漂亮的。

 师:

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师:

(问学生)为什幺开篇就抒发感情了?

 生:

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诗人很盲目就写了。

 生:

诗人一看荷花,就仓促地写了。

 生:

西湖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

 师:

加入加上动作,你能表现出感情吗?

自己试一试?

(学生配上动作朗

读)

 师:

假如加上一个感叹词,你会读吗?

我会加上一个“啊”,你呢?

 生:

(加上“呀、呦、哇”朗读)

 师:

把“啊”放到中间,能表达感情吗?

 生:

风光不与四时同啊!

 师:

古代的诗歌没有标点,你会加上什幺标点?

出示:

“风光不与四时同

()”。

 生:

加上感叹号。

(学生没有异议)

 师:

只能加感叹号吗?

 生:

可以加上分号。

 师:

老师加上问号,可以吗?

谁能读出来?

 师: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杨万里可能几岁?

(学生都猜35岁左右)其

实,诗人那时已经整整60岁了。

 生(众):

啊?

 师:

为什幺“啊”?

 生:

年纪这幺大了,还能写出这幺好的诗,真不简单!

 师:

对呀,为什幺这幺老还能写出这幺好的诗歌,因为——再次出示:

“直

不中律”“也有气性”。

(学生齐读本诗)。

 师:

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写家乡的景色吗?

(学生小练笔:

竟,。

教师巡视;课堂交流至下课)

 【评析】

 当看到课堂中举起的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莲叶”,听着老师那声情并茂的

叙述,感受着孩子们那无限扩张的遐想时,我们不禁要为费老师的精湛的教

学艺术叫绝!

 在课堂伊始的谈话中,费老师了解到该班没有一个学生到过西湖,更不要

说到过那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点。

当我们为费老师捏一把汗的时候,费老师

却独具匠心地将写着景点名的词语卡赠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既起到了活跃

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后面的教学流程设下了伏笔。

此时此刻,那一个个“景

点”经费老师魔术师般的轻轻一点,即刻出现在了课堂:

三潭印月、断桥、平

湖秋月……这“无穷碧”的绿扩张着、弥漫着,想象的天空没有止境,心灵的

放飞没有休止。

全班学生仿佛都成了片片“莲叶”,蔓延着绿色的最美,一直

到无穷尽头的天际。

 《晓出净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名诗,所以多

数学生在课前早已熟读成诵,最早的甚至早幼儿园就熟读成诵了。

费老师充

分预设到了这一点,那幺如何来设计课堂、提升学生呢?

她抓住了古诗中融

合着的“景美、情美、韵美”。

为了感受这“荷”的美轮美奂,费老师链接了杨

万里写的另外的两首古诗《小池》和《清晓湖上》,以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

色》片段。

这样的文本拓展,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荷的世界”。

荷的美或精致小巧,或含羞隐匿,或轻柔委婉,或直接铺展,或磅礴壮阔。

在互为一体的比较感悟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气势大

色彩很快就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学生的心扉。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在仿写古诗小练笔环节中,当我们听课

者还在绞尽脑汁时,一首首新诗却已经吟诵出来:

“毕竟苏堤三月中,风光不

与四时同。

桃花红艳满枝头,莺歌燕舞来伴奏。

”“毕竟南湖八月中,风光不

与四时同。

菱花满湖朵朵艳,一望无际荡涟漪。

”这绽放的仅仅是桃花、菱花

吗?

不,还有最美的智慧之花!

(0709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