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提纲导论.docx
《第1章提纲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提纲导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提纲导论
第一章导论
-由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区别思辨社会哲学/历史哲学)
-10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程序对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所作的科学考察,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战后形成许分支学科
-女性社会学在社会学里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
-妇女问题及其实践是社会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第一节女性社会学的演变历程
对男流社会学的审视;
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与挑战;
女性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女性主义观点看,传统范畴中的学科
-男性中心/男性主流社会学,一直在接受妇女的挑战
-在审视/批判/解构中,女性主义社会学者努力建构女性社会学
一、对男流社会学的审视
“整体性”立场/方法论价值中立/实证主义科学
从西方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可以发现:
(一)男性为中心社会学
●“整体性”/“普适性”社会,男性中心/男权主流社会,妇女被轻视/忽视/漠视
-孔德:
女人的制度性低于男人;
-斯宾塞:
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好的制度安排;
-迪尔凯姆:
女人是为男人而活着;
-韦伯:
妇女与儿童是家户的财产(男性在体力与智力上具有优势);
-帕森斯女性具有功能性及功能失调的各种模式
●男性霸权主义的社会学(男女的视角/价值观和意识/经验)
(二)从男性经验推论女性
●研究者是男性主流文化培训(论述显现男子中心/家长制思想模式/性别偏见/性别盲点)
●“整体性”(将男性经验世界知识整体推论到女性经验世界)
(三)价值中立的客观科学
●“社会的科学”旨在提供社会控制与改革的基础
●论点遭到严厉挑战
-实验法找出人类中因果关系,社会学家保持价值中立与客观立场
-明显具有男权中心的偏见
二、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与挑战
持批判态度的女性主义理论家:
-妇女代表不足
-妇女在社会学界的人数不多
-作为研究主体的妇女数目及创立理论学说的妇女数目偏少等
-社会学界对“女性世界”的忽视是存在的
-用性/家长制概念,揭露方法论体系与理论中存在男性化立场
-批判对社会学研究的价值/意义/理论能力/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理论基础与研究立场”的批判
●传统社会学在理论研究上个主要特征:
(1)传统社会学一向以研究男人为重,并隐含了替男人说话的理论;
(2)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发现概推到全体;
(3)经常漠视女人切身的领域与议题,或认为那不重要;
(4)一旦妇女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她们的描述往往是歪曲的,带有性别歧视的;
(5)生物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极少被用来作为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变量
-用褒义词说,传统社会学就是无视性别
-用贬义词说,传统社会学则是性别歧视
●内含于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中性别歧视可以归因于三个解释:
(1)社会学有史以来就存在男性取向的态度与偏见
(2)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性别隔离使得社会学主要是一种男子的专业
(3)当今社会中拥有性别角色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建构了人们对于两性差异的解释。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批判
强调价值判断的中立与客观性
米尔曼和坎特导致性别偏见的六种标准的方法论实践
(1)由于实证主义的定量方法没有关注人的感情因素,也没有关注个体及他或她的主观经验并将之作为分析的核心
(2)社会学家关注公众的、官方的、可以看得见的角色扮演者,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私人领域(非官方的/受到鼓励的/私人的/不能被人看见的领域)以及与之同等重要的组织化
(3)概括化的/单一社会的假设将,对男性与女性都适用
(4)忽视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的性别研究的各种领域
(5)为解释地位现状,社会学家需要对实证主义方法比较敏感,此方法把现存的权力/社会关系/制度合法化
(6)使用某些经常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论技术,对人进行操纵
随着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与挑战,具有批判性的女性理论家已发展出了好几种设计包括:
可视性技术;
三角测量;
对话分析中使用语言的技术;
对定量方法进行提炼,测量与女性世界相关的现象;
采用合作策略/集体研究模式,互为主客体的平等的关系;
把已经存在的现状作为社会学考察的重点
三、女性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女性研究(性别研究),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英国出现
(2)70年代,批判论者对男流社会学的挑战与批判,女性主义开始进入主流社会学领域
(3)“女人来研究女人”立场提问,建立“理解女人经验的理论与方法”的女性社会学
(4)在补充/修正/重构中,将两性和谐/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融入女性社会学,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5)(李银河)社会学对于女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女性问题被包括在社会学研究填空白;女性研究成为独立研究领域并建立某些新理论;女性研究开始影响并修正现有理论(逐渐渗入社会学研究中)
(6)笔者综合不同观点,把女性社会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对男性中心的“主流社会学”的揭露与批判
●1、70年代起,女性主义者运用“性与家长制”概念,揭露在社会学研究的男性中心或男性化本质
(1)男性意识形态为巩固并强化男人支配地位,贬低女人的工作与生育机能,把男人的工作说得具有文化的重要性
(2)男性特质(男人)与公共领域划上等号;女人因生育生理机能,被认为比男人更接近自然,被男人支配,归属私人领域
●2、将男性经验世界的知识,整体推论到女性经验世界,“忽略了女人价值/经验与感知”而建立的世界观
●3、女性主义运用“包含女人的更正确、更全面的知识”,来取代主流社会学的父权意识形态,提出建立一门“女人”的社会学
(二)建立一种从“女人的观点与经验”出发的社会学
●1、70至80年代末,仅将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上的透镜再次聚焦于性别与女性领域,不会纠正男性偏见及家长制的思想模式
-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带有性别政治色彩(思想与政治关联)
●2、肖特尔与洛根,寻找一种“新的声音”,才能逃脱家长制的渗透
-引起了为女性而修正社会学、建立女性社会学的努力
●3、“由女人来研究女人”提问,从女人观点提出另类知识,发展“理解女人经验”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体系与认识论”社会学
(三)融入两性和谐、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的女性社会学
●1、女性社会学成功:
-60年代,女性主义从政治/社会运动进入学术领域与建立女性社会学,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研究成就:
彻底批判了父权文化、有效解构男性主流的知识结构,建立自身理论基础与理论传统
●2、女性主义陷入了另种困境:
-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推翻男权并取而代之?
进入女权统治的不平等社会?
单纯强调妇女利益,无视男性在传统性别制度中重担与无奈(二元思维模式)。
模糊性别的后现代主义
-突现女性利益与价值后,进入两性和谐/共生发展
●3、女性主义内部的批判:
-80年代,有色人种/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对西方女性主义流派批评:
对男女两性差异高度重视,忽略女性内部差距(阶级/种族/民族/性倾向差异)
-主要成员:
基本上是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
-关注问题:
是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忽略:
第三世界女性/下层女性/有色人种女性面临与关注的问题;
-差距:
这两大群体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有很大差距
●4、女性社会学的重新反思:
-女性社会学家内外部的批判与质疑,促使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社会学视角与理论进行了重新反思
-80年代,女性主义将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融入研究中,不再单纯强调女性群体的利益与价值
-阶级/种族等问题进入性别研究时,男性自然进入女性研究的视野,同等研究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应运而生
●5、步入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社会学:
-21世纪,新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仍在不断探索创新,并形成了一股女性主义运动的潜流
-在更大规模上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社会学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第二节什么是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什么是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的立场、理论流派及理论框架;
女性社会学的方法;
女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定义
-替女人说话的社会学(由女人做研究/为了女人去研究,承认男女观点不同,挑战男性霸权的社会学)
-新兴学科/不成熟/超前状态
-与女性学/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性别学/性别社会学的学术边界不清
-随着研究深入,呈现相对独立特征,成为社会学与女性学重要分支
一、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一)国外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1、新的研究范式:
-在批判中补充/修正/重构;
-运用独特概念/理论/方法构建女性社会学;
-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某些主题上没有达成共识)
●2、作为新兴学科:
-处于学科建设阶段,不成熟“准学科”
●3、从概念与理论发展史看:
(从经典实证主义学科范式衡量,很难符合学科的标淮)
-从知识批判/建构主义对传统学科制度提出质疑与挑战
-关注现实社会中女性与性别问题(行动取向)
-基于女性的观点/经验/方法建构女性社会学
-在理论/实践影响中获得学科存在与发展意义
●4、从学科发展的长远眼光看:
(要高等教育体制内生存,应学科化/体制化)
-在质疑批判中是“不守规矩的知识”,抛弃学科具备所有合理形式
-学科内部开始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依附性减弱,呈现相对独立性
-加强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进入主流意识形态
(二)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从学科角度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重建/女性问题关注/女性主义理论“入侵”与挑战);在中国发展是相当迅速的
●1、王金玲80年代中到2000年,中国女性社会学发展特征
(1)研究立场:
“价值中立”/“女性主义”
-研究早期,较多是价值中立立场,研究成果多立足于“无性别偏向”
-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成果增长,由“性别中立”向“女性”转变
(2)研究理念变化:
忽略到关注“女性成长的文化因素/社会背景/人生经历”
-随社会性别视角进入,关注社会性别与文化在两性成长中影响作用
-注意到女性自身经验/感受/思想与观念具有的价值/特殊意义
(3)研究方法转变(从方法角度看演进):
-80年代,以对问题-策研究为主
-90年代初-中期,主客二分-纯学术研究的成长与扩展
-90年代中期至现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成长与扩展
(4)研究内容变化:
-从关注“女性问题”向从整体“人”“性别人”高度对女性进行研究
-研究视角从单一转向多重:
即在关注女人的身份特殊意义时,也关注其作为社会人-人权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其它社会身份或背景,如阶级/阶层/民族/代际/社区等
(5)学科地位的变化:
-从学科分类角度看,对主流学科的依附性
-早期依附性较强,学科自身发展滞后
-研究深入/成果增多,学科内部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相对独立性
●2、女性社会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1)女性问题/女性研究一直是女性社会学关注热点之一,但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很大扩展
(2)重视使理论成果参与领导决策/进入民众生活
(3)调查方法与研究思路有了较大改善
(4)女性社会学的“边缘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社会转型/妇女觉醒/政府支持/国际社会推动下,与妇女运动深入相对应)
●3、从学科化高度看,女性社会学缺陷是明显的
(1)探讨、分析、研究女性问题与女性时,缺乏性别敏感度/社会性别意识短缺
-即使是妇女自己,自我性别意识与自觉也往往存在短缺
-许多研究与成果带有严重的男性性别偏见与歧视
(2)大多数研究与成果是对妇女/妇女问题的研究
-不是“以妇女的眼眼看世界”,以妇女的立场探寻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学的分层/分群研究(本应蕴含其中的以女性主义角度对整个社会及其运行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失落)
(3)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研究的“女性主义”立场
-只注重倾听女性声音;一定程度排斥男性研究者作用,抹煞了被研究者中男性声音与经验
(4)超越性别主义、两性和谐发展(从理论基础与研究立场看)
-既要超越性别主义/缺乏性别敏感度的缺陷,建立“女性”社会学;
-又要注意排斥男性经验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困境(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两性和谐发展的立场,推动学科化的全面发展)
●4、从课程设置与教学看,己独立进入大学课堂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妇女研究中心支持),北大社会学系开设女性社会学硕士生课程
-之后,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与发展了女性社会学课程
-截至2004年底,有20所高校开课(内容涉及概论/发展/公共政策/劳动与就业/社会工作等诸多方面)
-招收专门相关方向硕士生的高校也增加了10多所
二、什么是女性社会学
(是女权主义思潮进入学术界与社会学界的结果)
(一)定义
●1、定义:
-站在女性立场上,强调女性视角/经验/意识/出发点/目的,反对男性对女性压迫与摧残,力争获得同男性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社会学
-在关注女性被压迫/被剥削/被边缘之时,也重视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功能与作用,力求探寻、证实、开发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
●2、理论建构:
-首先考虑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
-在对男性主流社会进行扬弃上,力图形成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
●3、研究方法:
-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主义方法论及质性研究策略
●4、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女性社会化/就业/教育/发展/参政等方面的问题上
-将问题放入社会学理论框架中,运用主流社会学理论/概念分析,揭示问题,提出改造策略
(二)学科特点
社会学与女性学分支学科;为女性说话的反主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综合性(性别研究从分析走向综合/系统/创新)
●2、学科的交叉性(自然/社会属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
●3、发展的动态性(随时代发展/地域不同而变化)
●4、研究的本土性(拿来主义/西方理论的试验场;以经验差异否定他人的结论;妇女+本土)
三、女性社会学的立场、理论流派及理论框架
(为女人和勇敢地向性别不平等制度化的男权主义挑战的社会学)
(一)西方女性社会学的立场与流派
●1、从“理论主张”划分西方女性社会学的流派
(1)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同-男女平等):
原因是社会化过程造成的;主张应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与平等的发展机会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男女平等):
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妇女在私人领域中“无酬劳动”/被排除在工薪劳动外;主张妇女的解放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
(3)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女尊男卑):
原因是男性家长制社会(性奴隶/性强迫/母性强迫);主张结束传统的生物性别-社会性别体系,使两性不再作为对立的阶级而存在
(4)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男女平等):
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男性家长制(市场外的妇女家务劳动/职场中性别歧视);主张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家长制理论体系,以对由男性统治的资本主义体系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与解构
(5)后现代女性主义(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
●2、从“方法”划分西方女性社会学的流派
(1)“一体性”(社会学完整体系):
将“妇女”纳入现有社会学体系中,设置妇女的样本与变量,以弥补现有社会学体系不足
(2)“分离主义”(脱离现有的社会学体系):
从妇女立场/经验/意识/目标出发,进行理论构建与发展,建立专门的女性社会学
(3)“重新概念化”(向现有社会学理论与概念挑战):
对主流社会学进行总体的、根本性再概念化,以使“妇女”真正进入社会学体系中/重构
(二)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1、中国与国外女性发展的相同性与差异性
●相同性:
注意到两性共同的存在与发展;关注跨历史、跨文化、跨社会制度等而存在的妇女被剥削/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历程
●差异性:
(1)中国妇女曾被作为变革社会的载体或力量
(2)中国妇女的解放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被解放
(3)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战争/民族解放/阶级革命/阶级解放一起
(4)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在法律上获得男女平等权利
(5)确立了“男女都一样”的基本国策
(6)改革开放的“女性问题”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向题的折射
2、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立足相同性与差异性)
(1)强调本学科必须具备妇女的立场经验/目的(不视男子为敌/共生)
(2)既关注妇女被压迫/边缘化,又重视在历史与现实中功能与作用
(3)有别于主流社会学、不同于国外、有自身独特“话语”及体系
(“女性化”+“本土化”)
(4)既重视妇女被视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分层研究,但更注重从妇女的立场/视角/意识出发
(5)声称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性别倾向,又承认其性别倾向的不完善(注重男性研究/加盟男性研究)
四、女性社会学的方法
(一)西方女性社会学方法论的特征与方法
1、女性社会学方法论的特征
(哈丁)与众不同之处:
方法论与知识论上的三个特征:
(1)以女性的经验作为社会分析的来源
(2)研究的目的是为女性说话
(“真/善/美”的统一;女人的解放/自由/自主)
(3)把研究者与研究主题放在同一个批判的平面上
(破除主客二分/价值中立)
2、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与策略
(1)社会学视野下研究方法:
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田野调查/个案访谈等
(2)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口述历史/生命历程/生命故事叙述/对话的意识醒觉提升/行动研究等
(二)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方法论的特色与研究方法
1、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方法论特色
(1)“有性人”(有性别的人)与“证伪”(缺乏性别视角即“伪结论”)
(2)“主体化”(改造社会与发展中的责任感)与“行动性”
2、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建构方向
(1)将性别作为一种变量进入社会学研究体系
(家长的职业;下岗女工/失业/再就业)
(2)对男性主流文化与男权主义进行证伪(非合理性/无效性)
(3)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互为主体性及女性解放
(反对“强奸式”研究模式,注重研究关系的亲和性/参与权/知情权)
(4)注重行动取向的实践研究
(研究来源于实践/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扶贫/扫盲/热线咨询/救助)
(5)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三种研究方法:
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以思辨为主的定性分析与研究;强调理论产生于研究之后的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特点:
更平等的研究关系;研究者拥有的立场;不使研究对象成为边缘化客体;观点/概念/理论是“自下而上”产主/扎根理论法
五、女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女性社会学内容分类有许多标准,主要内容至少有10方面:
(一)社会分层
(二)社会化
(三)就业
(四)文化教育
(五)健康
(六)发展
(七)婚姻家庭
(八)违法犯罪
(九)公共政策
(十)比较研究与女性社会史研究
案例讨论:
社会学旨在理解我们自己的经验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但到了20世纪6、70年代,妇女开始对社会学不与妇女经验相关表示不满,因为社会学只从男人的视角考察世界。
她们指出,如果妇女的视角仍不被接受,那么现存的理论与解释确实应受到挑战。
从妇女的经验出发,社会学这一缺陷存在、由此而来的理论短缺,引导女性主义者更深入考察为什么社会学存在这种状态?
社会学声称中立,但存在着这种男性主义偏见。
史密斯指出,这是因为妇女的关注、经验被认为是主观的、不可信的,而男人的关注、经验被认为是真实知识产生的基础。
可见,社会学是以男人视角、而不是从妇女自己视角来描绘妇女的。
妇女的从属与被剥削地位之所以能够,社会学也扮演了一个关键性角色。
请问:
社会学扮演了的关键性角色是什么?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