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97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王剑.docx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王剑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011.6.12.

1.名词解释类:

动物学:

是研究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3个层次):

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种,3点):

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且能自然繁殖可育后代的群体。

亚种:

物种内部由于地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差别的群体。

品种:

经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群体。

双名法(要知道各字的含义,见书中例子):

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学名,属名(单数主格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形容词,首字母小写)+命名人姓氏或其缩写(首字母大写)。

Eg:

野猪学名为SusscrofaLinne

三名法(要知道各字的含义,见书中例子):

针对亚种,变种,即属名+种名+亚种名+命名人。

Eg:

华北野猪学名为S.scrofamoupienensisMilne-Edwards;华南野猪:

S.scrofachirodontaHeude.

包囊:

很多原生动物在不良条件下,如食物短缺,水池干涸,严寒或出现有毒物质时能缩回伪足或脱掉鞭毛或纤毛,身体缩小呈球形,虫体向外分泌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实质组织(柔软组织):

一种特殊的柔软结缔组织,其充满在体内各器官间,有贮藏水分和养分功能,使动物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抗旱、饥饿,故中胚层产生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基本条件之一。

真体腔(次生体腔,答出位置3个特点,指出所属动物):

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因比来源于囊胚层的原体腔出现晚,故又叫次生体腔。

位于:

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体腔

来源:

中胚层裂开形成(裂体腔)

有体壁中胚层(肌肉)

结构真体腔被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包围

有肠壁中胚层(肌肉)

蚯蚓(环节动物)

外套膜:

是软体动物特有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表面

中间寄主:

第一中间寄主:

沼螺(纹沼螺、中华沼螺等)。

第二中间寄主:

淡水鱼、虾(鲤鱼、鲫鱼、沼虾等)

终末寄主:

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

化石:

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千百万年地壳的变迁或造山运动等,被埋在地层中形成的。

生物发生律:

又叫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假体腔(原体腔,答出位置3个特点,指出所属动物,与真体腔3个特点比较):

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层的剩余部分

特点:

①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②假体腔直接与肌肉为界,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和肠系膜③是一封闭的腔,充满体腔液,无孔道与外界相通

蛔虫、线虫

皮肌囊(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结构等):

动物表皮层和肌肉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具此)

原口动物(还要指出那些动物具此):

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有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涡虫、绦虫、蜗牛

后口动物(还要指出那些动物具此):

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

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

次生腭:

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成的骨骼称为次生腭。

是羊膜动物特有的。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解决了陆生动物吞咽与呼吸的矛盾。

鳄类的次生腭完整。

血窦:

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

几丁质外骨骼:

由上皮细胞分泌到体外形成的,由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组成

皮鳃:

是体腔向外的中空突起(体表有许多小的突起)。

内具纤毛,具呼吸作用

呼吸树:

海参肠壁向体腔突出两枝树状的管,是海参特有的呼吸排泄器官

胎生:

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胚胎以胎盘和母体联系获得养料和保护,直到分娩离开母体为幼体的产仔方式

胎盘:

胚胎的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子宫壁(蜕膜或称子宫粘膜)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特殊器官,胚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羊膜卵:

是羊膜动物(爬行类、鸟、哺乳)的卵,一般外包一层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且具有卵黄囊。

胚胎发育时受精卵产生羊膜腔,胚胎在这发育,称羊膜卵

尿囊:

胚胎原肠后部向胚外体腔突出囊状结构,尿囊外壁和绒毛膜紧贴,为胚胎呼吸排泄器官

直接发育:

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不经变态,而直接长成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生活方式大致相同

变态发育:

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需经变态,方能长成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生活方式显然不同

同律分节:

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也按节排列)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时的3层膜:

绒毛膜,羊膜,尿囊膜

异律分节:

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鳃囊(包括所属动物和构造.功能):

圆口类在鳃裂中扩张形成,囊壁为由内胚层来源的褶皱状鳃丝,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不完全双循环(路线图,动物):

两栖类(一个心室),青蛙,蛇

体循环(大循环):

心室混合血  动脉圆锥   左右体动脉弓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 体下部各级静脉  后腔静脉   右心房  心室                   

头颈各级静脉 上腔静脉

肺循环(小循环):

心室混合血  肺动脉  左右肺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 肺静脉   左心房   心室   动脉圆锥

完全双循环(路线,动物):

心脏具有完全的四个腔,二心房二心室,有防止倒流的瓣膜,具右体动脉弓(胚胎为左右两个),为完善双循环,心博率高,血压高,循环快,效率高

体循环:

含氧多的血液自左心室出发体主动脉弓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与细胞交换后各级静脉到右心室的过程

肺循环:

含CO2多的血液自右心室出发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与肺部细胞交换气体获得含氧多的血液肺静脉左心室的过程。

双重呼吸:

吸气时一部分气体入气囊未交换(肺在第一次交换时),当呼气时,原存入气囊的气体入肺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这样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为双重呼吸

颊窝:

长在蝮亚科蛇类鼻孔和眼睛间的一个陷窝,是一个红外线感受器,对温度极为敏感

颞窝:

在爬行类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穿洞)

次生腭:

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成的骨骼称为次生腭。

是羊膜动物特有的。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解决了陆生动物吞咽与呼吸的矛盾。

鳄类的次生腭完整。

二.特征类

1.各门和脊椎动物6纲主要特征

一、原生动物门——草履虫

1 单细胞真核动物,个体微小,体形多样化

2 生理机能由各种细胞器完成

3 营养方式多样化(3类),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渗透性营养)

4 呼吸、排泄机能:

体表呼吸,体表排泄。

伸缩泡是排水、调节渗透压平衡的细胞器官

5 循环机能:

细胞质的流动

6 感应性(应激性):

动物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应答

7 生殖方式多样化,无性生殖(主要方式),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接合生殖

2、海绵动物门——偕老同穴、拂子介

1 体形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形状多样,大小不一,水中固着生活。

多为群体生活。

全水生且多海产

2 构造特征:

身体虽由多细胞组成,还没有形成组织或器官,所以是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或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3 特有水沟系(单沟系、单沟系、多沟系)

4 胚胎发育中具逆转现象,是侧生动物

5 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

3、腔肠动物门——水螅、水母(真正后生动物开始)

1 体制:

身体多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2 身体的基本结构:

具内、外层和中胶层及消化循环腔,行胞内和胞外消化。

有口无肛门。

[腔肠动物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

]

3 细胞分化更为丰富,且有了初步的组织分化(六种细胞:

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间细胞、刺细胞。

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没有分开——皮肌细胞)

4 具网状神经系统(原始),传导无定向(无神经中枢)

5 生殖、体形(水母型和水螅型两种或单一)和世代交替(明显)

4、扁形动物门——涡虫,吸虫

1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 出现了中胚层

3 器官系统开始建成,具有皮肌囊的体壁;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口、咽、肠,无肛门);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具有梯形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集中;有了生殖系统

5、原腔动物门——蛔虫

1 具有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

2 体形圆筒形,体不分节,无明显头部,外覆角质膜(非细胞构造)。

体壁为皮肌囊(角质膜+上皮细胞+一层纵肌)。

肌细胞分原生质收缩部和细胞体两部分

3 具完全消化系统:

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

轮虫有了咀嚼器

4 还未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体腔液的流动起循环作用;体表呼吸,寄生种类厌氧呼吸)

5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腺细胞或管型(或H型)、腺型

6 筒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简单,由神经环.、纵神经干、神经节构成,呈筒状

6、环节动物门——环毛蚓

1 身体开始分节

2 具真体腔

3 具有疣足(沙蚕)和刚毛(蚯蚓、沙蚕),肌肉发达

4 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由一对脑.腹神经索.链状神经.神经纤维等构成),但无心脏

5 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 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由一对脑.腹神经索.链状神经.神经纤维等构成)

7 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7、软体动物门——乌贼、海螺

1 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腹足纲左右不对称是次生性的,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幼体左右对称,成体为次生性左右不对称)

2 身体一般两侧对称,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

3 具有贝壳

4 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5 真体腔退化,真体腔和假体腔同时存在

6 6、消化系统由口、口腔、胃、肠、肛门构成

7 多数软体动物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纲为闭管式循环。

出现了专职的心脏(二心耳一心室)位于围心腔中,血液无色、兰色或红色

8 排泄系统为后肾管,肾管壁一部分变成腺体(与环节动物不同),有两个孔,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还具围心腔腺

9 神经系统不同种类差异大:

a、最低等为梯形神经(双神经纲);b、四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和神经索,如腹足类。

c、发达的神经系统(如头足纲有发达的脑,且有软骨包围)

10 生殖与发育,多为雌雄异体,且多为异体受精

8、节肢动物门——昆虫

1 身体异律分节且分部,附肢也分节,具活动的关节

2 身体外被发达坚实的几丁质外骨胳(角质膜)有蜕皮现象

3 横纹肌(复习肌肉类型)连成束,按节排列,强劲有力,可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

4 具有混合(血)体腔,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

5 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形式多样,适应广

6 排泄器官多样化:

触角腺、小颚腺——甲壳纲;氏管——昆虫纲、蜘蛛

7 神经系统和感官的特点:

集中型链索状神经系统,感官发达(触角器,触角;视觉器,单眼、复眼;化感器,嗅觉、味觉)

8 出现内分泌系统:

Y器、X器、胸腺、咽侧体等

9 独特的消化系统,有口器(多种);捕食者前肠壁上有磨胃或砂胃、几丁质的齿和骨板;有的具胃盲囊;多有6个直肠垫等;还有多种消化腺;肠分前肠、中肠与后肠

10 生殖发育多为雌雄异体,雌雄异型,体内受精;直接发育或变态发育。

生殖方式:

生、卵胎生、孤雌生殖(蚜虫)、幼体生殖、多胚生殖等

9、棘皮动物门——海星、海胆、海参

1 属于后口动物

2 次生性的五辐对称,无头部,其幼体左右对称,固着着生活

3 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和脊索动物类似)。

体表有棘、刺等突起,内骨骼还形成骨板或骨片分散于体壁中,甚或愈合成壳

4 真体腔宽阔,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运动或获取食物)

5 次生适应结果(适应固着或缓慢运动),运动、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

6 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体左右对称

10、圆口纲——七鳃鳗,盲鳗

1 原始性特征:

没有真正的上下颌;没有成对的附肢;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脑的发达程度较低,内耳只有一个(盲鳗)或二个半规管(七鳃鳗)

2 形态特征:

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____鳃囊;躯干部肌肉具分节现象;舌活塞式运动,引导食物入口;单循环方式;成体中肾排泄;雌雄异体(七鳃鳗)或雌雄同体(盲鳗),生殖腺原始状态,无生殖导管

11、鱼纲——鱼类

1 进步特征:

出现了上下颌;有了成对附肢;脊柱代替脊索;脑和感官更加发达;体多纺锤形,体表多批鳞片,有粘液;

12、两栖纲——娃娃鱼,壁虎

1 体型——身体分部:

头、躯干、尾、四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2 皮肤裸露无鳞,多腺体

3 骨骼系统:

五趾型附肢

4 肌肉系统:

躯干肌肉在水生种类特化不显著;具四肢肌肉;鳃肌退化,咬肌发达;分节现象消失

5 消化系统:

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泄殖腔孔;

6 呼吸系统:

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气管:

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皮肤辅助呼吸

7 循环系统:

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8 生殖发育:

多数体外受精,均有幼体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9 神经系统与感官:

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眼:

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

耳:

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13、爬行纲——蛇、蜥蜴

1 具有陆上繁殖能力—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2 外部形态特点:

体形多样化,可分成三种类型:

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3 皮肤特点:

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蜥蜴.蛇)或角质盾片(鳖)和骨板(龟),有的具蜕皮的现象,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色、警戒色的作用

4 骨骼特点: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肩带和腰带)进一步发达和完善,趾端具爪,适合爬行,蛇四肢退化,且无带骨;头骨顶壁隆起,脑腔增大;有次生(硬)腭;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首次出现胸廓(羊膜动物特有),胸廓=肋骨+胸骨+胸椎)

5 肌肉特点:

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肤肌

6 消化系统特点:

口腔腺(腭腺、唇腺、舌腺、舌下腺、毒腺)发达,肌肉质舌发达,牙齿多种形式,消化管分化明显

7 呼吸特点: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网分成许多小室),具胸廓,以胸式呼吸,辅以口底呼吸运动

8 循环特点:

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

9 成体以后肾代替了中肾,泌尿能力增强。

有膀胱和副膀胱(淡水龟鳖类2个)以辅助呼吸。

体内受精(有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

10 神经感官特点:

大脑半球明显发达,脑弯曲显著,出现了新脑皮,终生无侧线。

具红外线感受器(腹亚科蛇有颊窝,蟒科蛇有唇窝,是热能感受器)

11 与无羊膜类一样,仍为变温动物,需休眠

14、鸟纲——鸟类

1 部形态特点:

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翼和后肢

2 皮肤特点:

皮肤薄、松、韧、干。

衍生物有羽、喙、爪、鳞片和尾脂腺。

3 骨骼特点:

骨骼为轻而坚的气质骨,脊椎、头骨多愈合,胸骨具龙骨突,开放式骨盆

4 呼吸特点:

肺,小,结构特殊,缺乏弹性的实心海绵体,有毛细支气管组成完整的气管网;气囊:

是辅助呼吸器官,大的气囊有9个,与肺相连

5 消化系统特点:

现代鸟类无齿,以喙取食。

唾液腺不含消化酶,无肛门、膀胱,有嗉囊(食道的扩大)和腺胃、肌胃。

具一腔上囊(淋巴组织);吃得多,消化快肠短,不储存粪便

6 肌肉特点:

与飞翔相关的肌肉发达

7 循环特点:

心脏具有完全的四个腔,二心房二心室,有防止倒流的瓣膜,具右体动脉弓(胚胎为左右两个),为完善双循环,心博率高,血压高,循环快,效率高

8 较完善生殖方式和复杂行为(雄性一般无交接器;睾丸季节性膨大)

9 神经系统感官特点:

大脑、小脑、视叶(中脑)和视觉发达,嗅叶,嗅觉退化;特有栉膜,调节视觉的横纹肌具三重调节功能,鸟眼既能远视也能近视;听觉器有外耳雏形

10 恒温动物: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15、哺乳纲——蝙蝠,蓝鲸,人类

1 大部分胎生、全部哺乳;

2 外部形态特点:

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肘关节向后而膝关节向前

3 皮肤真皮层较厚,皮下脂肪发达。

衍生物复杂而多样,有换毛习性

4 骨骼系统:

脊柱分区明显,颈椎7枚,第一、二枚称环椎和枢椎。

双平型椎体,特有椎间盘,有明显的脸部,有鼻甲骨,出现了肘和膝,脑颅和鼻腔扩大并有次生腭,封闭式骨盆

5 肌肉系统特点:

特有膈肌(组成横膈膜)。

皮下肌和咀嚼肌发达

6 消化特点:

主动觅食,口腔消化,肉质唇,消化管分化程度高,消化腺发达,具异型齿,消化能力强。

反刍类有复胃

7 肺由大量肺泡组成,肌肉质横膈参加呼吸运动,提高换气能力(进行腹式和胸式呼吸)

8 心脏具完全的四个腔,完善(全)双循环。

有左体动脉弓(鸟类为右体动脉弓)

9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10 动物界最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内分泌系统,能调控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特征比较:

如腔肠动物与原生动物.海绵动物.扁形动物比较;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特征比较;爬行动物与两栖类比较;哺乳类与其它动物比较;找出高等或低等处(以各系统或组织等来比较,并说明理由;注意比较方式,与环境适应等)

3.各门动物的独特特征

刺丝泡(原生动物:

草履虫)、刺细胞(腔肠动物:

捕食、防御、攻击)、杆状体(扁形动物:

涡虫,肝片吸虫)、倒钩(原腔动物:

棘虫)、吸盘(扁形动物:

华支睾吸虫)、角质膜(原腔动物:

蛔虫)、水沟系及其类型(海绵动物;单,双,复)、水管系及其组成(棘皮动物:

海星;管足,坛囊,吸盘,鳃板,石管,波里氏囊,贴氏体,侧水管,环水管,辐水管)、管足(棘皮动物)、外骨骼(节肢动物)、皮肌囊(扁形动物)、鳃囊(圆口纲:

七鳃鳗)、齿舌(软软体动物,角质腭,瓣鳃类除外)、皮鳃(棘皮动物,海星)、外套膜(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包裹着整个内脏团的皮膜)、贝壳(软体动物,形成外套膜的衍生物)、胎盘(从爬行纲开始)

4.各系统的组成或进化(从原生动物一直到哺乳类),各类动物首先出现了哪些器官及其意义。

1)呼吸系统的进化(重点):

海绵——水沟系;原生、腔肠、扁形、原腔、环节——体表;软体——水生用鳃,陆生用肺(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节肢——水生用鳃、书鳃,陆生用气管、书肺;棘皮——皮鳃;半索——鳃;脊索——咽鳃裂;圆口纲——腮囊;鱼纲——鳃;两栖类——幼体用鳃,成体用皮肤和肺;爬行纲,哺乳纲——肺;鸟纲——气囊(双重呼吸)

2)循环系统的进化

环节动物:

多闭管式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

多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纲为闭管式

节肢动物:

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在消化道背方),血液充满混合体腔

腹位心脏:

脊索动物

圆口纲、鱼纲:

单心脏(1心房1心室)。

静脉窦一个。

单循环(体循环),心脏中血液全为静脉血。

两栖类:

幼体心脏为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成体为一心室二心房,3腔式心,不完善双循环。

心脏由静脉窦、左右心房、心室(1个)3部分组成(静脉血管均有瓣膜)。

具左右体动脉弓。

(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肺循环,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类:

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

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能进一步分开。

具左右体动脉弓。

鸟纲、哺乳类:

4腔式心,心脏具有完全的四个腔,二心房二心室,有防止倒流的瓣膜,具右体动脉弓(胚胎为左右两个)。

循环特点:

为完善双循环,心博率高,血压高,循环快,效率高。

心脏四腔各连血管与瓣膜名称.循环路线等

3)消化系统的进化

4)排泄系统的进化(重点)

原生动物—体表排泄,伸缩泡;海绵动物—水沟系;腔肠动物—用口排泄;扁形、原腔动物—原肾管;环节、软体动物—后肾管;节肢动物—触角腺.马氏管等;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循环主要依靠真体腔。

脊索动物—肾管;圆口纲、鱼纲—中肾;两栖类—肾脏、输尿管、膀胱;爬行纲—胚胎时前肾、中肾,成体时后肾;鸟纲—肾脏、输尿管、泄殖腔;哺乳纲—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骨骼系统的进化

6)神经系统的进化(重点):

无脊椎动物:

网状神经系统.梯式系统.链式系统。

脊椎动物脑皮的进化:

古脑皮.原脑皮.新脑皮。

五部脑体积变化;脑神经10对(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脑神经12对,但蜥蜴和蛇类仅11对,尚无副神经,交感神经也发达。

鸟纲脑神经12对,第11对尚未独立分化。

哺乳纲脑神经12对。

生殖系统的进化(包含有无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种类与结构特点、生殖方式及其与环境状态等)

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

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

循环主要依靠真体腔。

皮鳃:

是体腔向外的中空突起(体表有许多小的突起)。

内具纤毛,具呼吸作用。

5.生殖系统及其生殖发育方式

胎生卵胎生卵生鳍脚体内发育体外发育生殖器官附属腺体体外发育

变态发育直接发育昆虫发育方式

6.适应性特征

1)寄生虫有那些适应性特征?

(包含哪些类群有寄生虫.构造名称.位置.功能等)

原生动物:

疟原虫(特殊构造与疾病名称等)

利什曼原虫、锥虫、隐鳃鞭虫(寄生鱼鳃)、阴道毛滴虫.孢子虫等

扁形动物:

吸虫纲(举例:

虫名.特征.疾病及危害,寄主名称).绦虫纲((举例:

虫名.特征.疾病及危害,寄主名称):

吸盘.倒钩等;

原腔动物;猪蛔虫(唇片.角质膜).棘头虫(倒钩).十二指肠钩虫(口腔内有钩齿和角板)等

2)爬行类适应陆生环境特征:

体型.皮肤.各系统主要特征。

3)爬行类与两栖类适应陆生环境特征比较:

从皮肤与各系统主要特征加以比较。

两栖类不完全适应陆生环境特征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休眠的习性

5)两栖类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特征(见笔记)

6)鸟类适应空中生活特征。

A.体形为纺锤形(流线型);

B.前肢特化为翼,体被羽毛;

C.骨骼为气质骨,轻2)鱼类适应水环境特征。

而坚固;骨块有愈合现象;

D.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连,使鸟类能进行双重呼吸;

E.胸肌发达;

F.完全的双循环,体温恒定;

H.小脑发达,视觉发达。

特具双重调节。

即借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水晶体的形状和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与哺乳类同)

 但还能改变角膜的凸度(鸟类特有),称为双重调节,使视觉既可远视也可近视;

I直肠极短,无膀胱,雌鸟仅左侧生殖器发达,右侧生殖器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

鱼类适应水环境特征(自己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