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2849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

3.新授歌曲《好一个土娃子》A 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

B分析歌曲。

给歌曲分句,在谱中标上分句记号,做到心中有数。

C将歌曲中分句节奏写在“海螺”“海星”“贝壳”等图片后,藏在教室里,让学生在《好一个土娃子》音乐声中寻找。

音乐停,大家分享赶海的“收获”;

练读卡片上的节奏。

D将两句衬词的越剧比喻成“海浪的声音”、“海风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并模唱,常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

E歌曲结构不规整,节奏多变,采用分句教唱法学唱。

F、采用多种形式唱熟歌曲,表达出海娃对大海的不可割舍的情感。

4.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绿海林涛里

第一课时

1.唱:

《银色的桦树林》2.听:

《美丽的喀纳斯湖》3.拓展:

班得瑞乐队与轻音乐

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歌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银色的桦树林》。

感受歌曲美的意境。

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一)导入师:

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

(踏青、春游)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二)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春野》

1.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

听前设问:

听到了什么?

仿佛来到了哪里?

感觉怎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

3.出示《美丽的喀纳斯湖》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

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四)学习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

哪两句比较像?

哪一句完全不同?

2.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

(点击课件)3.试唱曲谱。

4.对于第三句中的“5#45.”,要先听琴声再模唱,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并提醒学生要轻声唱。

5.跟琴学唱歌曲。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1.教师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作者李叔同。

2.出示《送别》,边欣赏边跟唱。

(六)教师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1.复习《银色的桦树林》,二声部轮唱。

2.我的创造

(1)3.听《森林狂想曲》

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

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

3.通过欣赏歌曲《森林狂想曲》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祖国的美丽风光。

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旋律创编

(一)复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3.师:

刚刚我们是用齐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呢?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请一些学生上来表演。

4.尝试用二声部轮唱,并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师对学生的声音提出一些要求。

5.小组合作,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醒学生动作的设计要富有诗的意境。

6.分组展示歌表演。

(二)、我的创造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

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

(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

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

)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

同头换尾的手法。

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

3.学生进行创编。

4.作品展示

(三)欣赏《森林狂想曲》

1.师:

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

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师:

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

“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

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

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

”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绿色的祖国》吧。

播放歌曲《绿色的祖国》同时欣赏九寨风光。

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

3.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

2.布置学生自制沙球。

1.听:

《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2.唱:

《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3.学习舞蹈。

1.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森林狂想曲》,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1.感受两首音乐的形象及风格。

(一)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

1.聆听《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乐曲开头一段。

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2.介绍作者。

3.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乐曲。

老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在欣赏时,听到音乐段落,选择出相应的图形。

并说出你的体会。

总结歌曲的结构:

A+B+A‘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

4.以“春”为主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小组合作,用动作形态表现各具特色的“春之图”。

(动作形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可以表现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等不同的动作组合)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

1.导入用“啦”边跳边哼唱歌曲主歌部分旋律。

2.学生模仿,解决切分节奏3.听了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再次欣赏歌曲,学生跟师一起跳。

6.学习歌曲舞蹈7.练习舞蹈8.随着音乐一起跳。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梨花英秀

教学内容:

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2.动:

我的创造:

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3.拓展:

西皮、二黄

1.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

2.能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

3.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填词演唱“西皮流水”

教具准备:

钢琴、cd

师生问好!

一、听《京调》(笛子与乐队)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问:

音乐的情绪如何?

(活泼生动)师:

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

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5.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

二、动:

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伤口)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5.为乐曲起名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

三、拓展:

1.介绍相关知识“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

“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

一说源于徽调。

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2.欣赏二黄慢板的代表性片断,与西皮流水做对比。

四、小结下课

1.听:

《急急风》2.唱:

《谁说女子不如男》

1.复习巩固有关京剧的常识,能分辨京剧人物的行当,说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较好的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

3.能分辨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了解京剧的发展与革新。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如语言特色、伴奏乐器、旋律特点。

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古老的京剧,增强兴趣。

教学难点: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

一、简单反馈—复习导入播放以下京剧片断,小组抢答问题:

你能说出戏中人物的行当吗?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杨门女将》《淮河营》《红娘》《白蛇传》《赤桑镇》《武家坡》《智斗》

二、听赏讨论—听赏分辨

1.听《急急风》

(1)简介人物身份后听赏

(2)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这三个人物的行当?

(旦角、老生、花脸)你是怎样分辨的?

(旦角:

明亮、婉转;

老生:

苍劲、挺拔、近于真声;

花脸:

浑厚、高亢、洪亮)(4)体会和传统的京剧相比有哪些不同?

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化妆、念白更生活化)

三、新歌教学

1.听赏全曲2.提问:

这是什么行当的唱段?

最后的笑声你能来模仿一下吗?

3.老师范唱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5.表演《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四、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师: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曾有多位歌唱家用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演绎过,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怀家乡、念故乡、爱家园的一首著名歌曲。

1.音画结合边听边欣赏北京的景观(前门、北海、玻璃厂、豆汁、窝头、大碗茶等景观)2.跟录音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味。

教学内容 1.听:

《京剧锣鼓》2.唱:

《梨园英秀》3.动:

歌表演:

《梨园英秀》4.拓展:

京剧脸谱欣赏

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元素。

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

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

一、师生问好!

听:

《京剧锣鼓》1.看京剧的录象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3.听赏《京剧锣鼓》生:

开唱锣鼓4.念一念、奏一奏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

《梨园英秀》师: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

(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4.分组演唱歌曲(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5.歌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1.搜集脸谱:

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2.说唱脸谱:

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

3.画脸谱: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

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

《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

1.通过欣赏歌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让学生感受交响乐。

2.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交响乐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