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255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docx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及其可持续发展

院系名称: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

2013级

班级:

175132

学号:

20131000919

学生姓名:

阿茹瀚

指导教师:

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2013年12月20日

摘要-------------------------------------------------3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4

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8

三.我国土资资源利用的问题-------------------------------9

四.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12

五.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14

参考文献------------------------------------------------23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阿茹瀚指导老师:

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1000919

【摘要】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

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

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

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

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正文】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

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迅速下降。

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

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

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

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

由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面临的土地问题不同,所以,土地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侧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强调资源利用的环保效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生态平衡,这正符合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准则。

1989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opold持续农业研究中心首先提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即运用合适的作物和畜牧体系、农业投入支持来保证社会经济效用性,同时保持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质量。

90年代以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继在各国逐步展开。

随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土地可持续性”含义的认识也有了变化,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土地的生产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而且进行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它们展开。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

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

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

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

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

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

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二.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

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

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

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三.我国土资资源利用的问题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1996年底我国耕地数量为13003.85万hm2,截止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变为12339.22万hm2,净减少664.63万hm2,平均每年净减少94.95万hm2,累计净减少率为5.1%,年净减少率为0.74%,且年净减少率呈递增趋势。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

据统计,我国的耕地总量从1957年1.12×108hm2减少到1996年的9.59×107hm2,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从上年的0.095hm2减少到0.094hm2。

全国建设占耕地万14.51hm2,灾毁耕地6.33万hm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hm2生态退耕73.29万hm2,以上4项共减少耕地114.59万hm2。

每年以近4.67×105hm2的速度锐减,使我国原本就较少的土地资源更显紧张。

再者,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尽完善,乱搭、乱建、乱占或占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闲置土地为6.5×105hm2,其中,耕地约6.28×104hm2,相当于1996年占用耕地的1/3。

国家建设闲置土地的总面积、废耕地、可耕地分别占闲置土地的79.13%、69.04%、79.92%,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因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等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的数量之大,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全球每年流失260亿吨表土,我国要占20%,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

据统计,四川水土流失38.48万平方公里,陕西13.75万平方公里,甘肃13.44万平方公里,贵州7.6万平方公里,青海4.65万平方公里,云南2.81万平方公里,广西1.11万平方公里,宁夏1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些数字。

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面积的74%,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8000吨以上。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1997年对57个城市调查,流失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城市总面积的24.3%。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

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27.3%,占旱地面积近80%,相当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

我国土地沙化在不断增加:

7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2450平方公里,每年递增15%—50%。

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是西北。

北方土地沙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化威胁;西北各省的荒漠化率很高:

新疆为86.07%,西宁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列居全国1、2、3、4、5、6位。

每年有11个省和自治区,212个县受沙漠的影响和威胁,每年土地沙化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和发展。

4、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3,且耕地总量每年还在以6.67×105hm2的速度递减。

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耕地将减少2.07×107hm2,即减少近1/6,而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地矛盾将更加严峻。

我国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2%,有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40%。

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

根据1993年全国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国现有农业后备资源1.97×1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6%,但是,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水资源的短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要受到严格限制。

5、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在我国土地资源中,约2/3是丘陵山地,中低产田占耕地的60%以上,耕地障碍因素多,分布不均匀,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而未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同样大,占全国总土地的25.3%,达2.43×108hm2,据1996年调查,全国未利用土地中,沙漠、戈壁、石质山地和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约为1.74×106km2,占了70%以上,尚可开发利用的(包括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仅7.06×105km2,不足30%。

四、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耕地减少的原因

非农建设占用较严重。

近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城市化既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是土地城市化的过程。

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而城镇扩张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

特别如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极为迅速,房价的上涨更刺激了房地产商追求利润。

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房地产商不断开发房地产。

同时,地方政府“占地冲动”的利益驱动机制依然存在,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味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出售土地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人为造成的,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因此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许多人以上山伐木为生,虽然有风险但由于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有力气就行,所以大家乐于上山不计后果的乱砍滥伐,最终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西部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也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特别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由于大批的人去挖掘发菜,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导致每年有几十亿吨的泥沙被黄河水带走。

国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黄河带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国人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动脉破裂”,可见我国的水土流失有多么的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3、土地沙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

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五.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控制耕地锐减。

要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就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

以土地利用的总体为依据,依法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好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规划促发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促进耕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控制耕地锐减,要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存量利用率;控制居民点用地增量;控制城市规模;加大土地立法和执法;搞好土地市场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注意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2、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

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2025年以人均450kg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

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

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

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二)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三)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

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

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5、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一)、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二)、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

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

(四)、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6、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制定和出台一些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乱占土地行为刻不容缓。

特别是要制定一些法律规范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无休止地占地开发。

同时还要杜绝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

要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工厂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的规范使用以减少污染。

7、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高的产出。

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宏观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土地与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农业配置,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门化和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优势;在微观方面要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一水一肥一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系统的内在潜力,减少外部投入,普及科技种田,获得少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

我们要提倡资源效益,把资源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等的地位,彻底扭转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节约、高效、持续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8、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

由于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此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此既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目的。

不仅如此,森林还能够防风固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沙尘暴的袭击,可谓一举多得。

合理利用现有天然草场,防止过度放牧,实现草场的循环利用对于保护水土滋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9、控制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

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及抓紧编制各项专题规划,并根据规划划定不同级别的“耕地保护区”,将耕地面积和区域相对固定下来。

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培养节约用地观念,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