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Word文件下载.doc
《怎样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Word文件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实践,为学生能达到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欣赏教学模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都来源于音乐听觉。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对听觉的培养非常重视。
因为进行各种音乐活动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听觉,才能获得好的效果,[1]例如日本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就是从听觉的训练着手并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
每个孩子都具备音乐能力的条件。
可是往往由于在感受力最强的年龄阶段缺少训练,因而丧失了音乐能力,以致于有些人到了成年阶段头脑中不仅有“盲点”,而且有“聋点”。
“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
幼儿期正是听觉最敏锐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音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应重视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充分利用这段时期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音乐听觉训练,这不仅仅为了提高音乐能力,更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欣赏课正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因此,上好欣赏课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欣赏课呢?
许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好上,光凭学生听录音和教师讲解,很难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深刻内涵,也就很难达到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这种能力非一日之功,是不断地积累、总结、渐进、提高过程的结果。
要逐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儿童听觉能力和感受能力。
想具有良好的听觉,则要学会“倾听”。
一、培养儿童倾听周围有声的能力
“倾听”与一般的“听听”是有的不同的,倾听必须是一种有意识地带有注意的“留神听”。
它不仅需要有注意的参加,有时还需要有感情的参与。
倾听是一种能力,需要有目的去培养。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声响。
如:
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滴嗒、汽车的鸣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
如果从小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有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这将会为他们欣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有了倾听一些具体声音的经验,在以后倾听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它们的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了。
学会倾听可以说是欣赏音乐之前所必需的一个准备阶段。
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周围世界中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丰富他们对声音的各种感性经验。
二、培养儿童感受音乐的能力
儿童感受音乐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再现音乐的能力。
有些儿童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唱难度大的歌曲,不能演奏乐器。
但他们却能去感受自己不能唱、不能演奏的歌曲与乐曲。
在培养儿童感受音乐的能力中,引导儿童注意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极其重要的,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音乐都是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结构形式等表现手段而表达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段也常常是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儿童在欣赏音乐时,对形象性强的音乐作品常常会产生直接的情绪反应,他们的感受往往比较笼统。
我们在指导儿童欣赏时既要引导他们对音乐整体有情绪的反应,也要引导他们能感受音乐中所采用的种种表现手段,以及使他们知道这些表现手段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样,儿童在欣赏音乐时就能比较细微,对一些细节部分也能有所感受。
对音乐表现手段感受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全部儿童音乐活动之中的,无论在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器还是音乐欣赏中都应注意培养。
三、指导儿童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如何指导儿童欣赏音乐呢?
第一,欣赏音乐作品前要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欣赏音乐作品打好基础。
音乐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
欣赏音乐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的,生活经验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
在准备给学生欣赏某首歌曲或乐曲前,应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程度,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他们观看图片,给他们介绍有关知识,讲讲有关故事甚至出外参观等,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这种经验是靠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在一切教育工作中有计划地进行。
第二、引导儿童欣赏音乐作品的一般方法
1、引出主题,简明地介绍作品、作者创作背景
学生在欣赏时总感到很难完全进入欣赏作品的境界。
因为音乐作品在创作年代和风格上存在着时空的概念。
[2]那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由于音乐基本要素(节奏、音高与力度)的变化带给我们听觉的冲击是什么,是激情?
是爱憎?
还是郁闷?
教师可采用欣赏前的谈话方式进行,它能唤起儿童听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地听音乐。
通过教师的谈话,为儿童启示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启发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各自的想象和感受,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然后教师简明地介绍作品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能使学生加强认识,深入理解作品,超越时空的限制,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美妙的音乐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与主要作品,讲述作者创作《二泉映月》的时代背景,分析乐曲创设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乐曲中主人公凄惨、哀怨、悲愤的情绪;
体会旧社会一位饱含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内心忧伤,以怜其悲。
通过我的讲述,引起学生渴望聆听乐曲的心理欲望和兴趣。
这时播放乐曲,学生就能自觉进入听曲的精神状态。
2、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
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这是他们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
同时,动作还可帮助儿童加深感受,是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有一个小男孩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不由自主地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抱在手里摇晃、轻轻拍娃娃、前后推动小摇篮,最后双手合拢放在脸旁表示娃娃睡着了。
动作自然、合拍,并很富有想象,充满感情。
这些动作正表达出他对摇篮曲这类音乐性质的感受。
这样借助动作感受音乐,欣赏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进行比较
运用比较法组织欣赏教学活动,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能有效地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
可将几首不同性质的乐曲作对比复听,辨别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不同体裁。
这种辨别能力的提高,可从音乐形象有强烈对比的乐曲开始,到能辨别音乐形象比较类似、接近的乐曲,也可按专题编选欣赏曲目,如以民歌、进行曲、舞曲等专题来组织音乐欣赏教学。
例如,在欣赏关于小兔的音乐后再与表现其它动物的音乐进行比较。
比较时最好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做比较。
具体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音色、速度等表现手段来进行比较,同时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达到音乐作品的充分认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4、发挥语言的作用
在指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发挥语言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讲解、分析,能帮助儿童理解内容,加深感受;
二是适当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欣赏的目的;
三是通过语言的指导可使学生对作品中特别的、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部分有清晰的感知;
四是适当地教学生一些新的词汇,有利于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形成有关音乐的一些概念,如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概念;
五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可激发他们的想象,给他们有机会练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还在孩子间引起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作用;
六是通过与学生交谈,教师还可以了解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的情况,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5、反复欣赏
从认识规律来看,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往往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掌握,不断深化。
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也不例外,每一次欣赏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过程,都是更深一次的情感体验。
只有在反复欣赏中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意境,深化对乐曲的认识。
欣赏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
首先是初听阶段,即整体认识阶段。
学生在教师启发谈话之后,引起欣赏音乐的兴趣,他们会把教师的谈话作为欣赏的目标,按照教师的提示,开始集中注意地谛听音乐。
但教师在欣赏前的介绍不宜过多过细,应给他们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让他们发挥自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来取得音乐作品的印象。
其次是复听阶段,即分析阶段。
学在听音乐时,往往不会注意音乐中的各种表现手段,更不会去分析和了解作品的体裁、形式,这样将会影响他们欣赏音乐的深度。
因此,当学生初步熟悉音乐作品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反复细听。
反复听时可以分段进行,也可整段复听,但每次复听都应提出听辨的注意点。
通过多次的反复细听,乐曲中被注意的细节会更多,对乐曲也就更熟悉。
随着分析的深入,儿童逐渐认识和掌握了音乐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以及了解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表演形式等的特点,这样便能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在分析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要点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所提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儿童积极思考,引起他们的讨论,以达到对乐曲的深入理解。
例如可提问:
“在这段音乐里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它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谁能听出这首舞曲的节拍、节奏?
它和以前听过的舞曲有相似之处吗?
”……。
当复听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求儿童集中注意地听音乐,而且要能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去听,听了以后要能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论。
最后是综合性阶段。
学生认识音乐作品,总是由初步的整体认识,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再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在综合性阶段中,要求学生把分析所得的感性、理性知识综合起不,在再一次完整地欣赏作品时,能感受到更清晰的音乐形象。
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教师可在这个基础上作欣赏小结。
在对乐曲进行反复欣赏的过程中,应逐步要求学生讲出乐曲的曲名、内容,背记乐曲的主旋律,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扩大儿童的音乐视野,丰富儿童的音乐知识,积累音乐语汇,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音乐欣赏活动的三个层次(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理智性欣赏)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熟练地掌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精心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探索,我们才能总结出一套比较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
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
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
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