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277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7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

根据“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说明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额“海禁”政策,明朝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入衰落的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是“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市场而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但是国力仍然是强盛。

3.(201X年10月无锡一中月考16题)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点拨】考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表格中的职业结构亮点在于工场主,以有占人口比例的30%,依据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知识,只有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相符。

4.(201X年12月保定调研25题)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

A项体现了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

B项体现了黄金不如衣被,体现了视商业连衣服杯子都不如的蔑视思想。

C项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D项中儒生蔑视工商业但不能“妄议抑之”说明反对儒生蔑视的态度。

5.(201X年12月三门峡市调研20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点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的能力。

从题干中的材料的数据中反映中国实力,在经济上是远胜于欧美国家的,关键信息:

1820年。

ABC说法错误。

6.(201X年12月山西诊断5题)《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

这表明当时当地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点拨】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即选择A项。

7.(201X年1月宿州市一模4题)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点拨】本题考查重农抑商。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

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

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故选D。

8.(201X年10月洛阳高三期中3题)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

“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

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

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点拨】

9.(201X年10月山西二诊22题)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该词作内容不华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D.雇佣关系出现

【点拨】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雇佣关系最早出现在明朝,选择D项。

10.(201X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据资料统计: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点拨】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

C、D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外因;

B说法错误。

11.(201X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

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③市籍制度④通番禁令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点拨】本题考查了汉代“抑商”政策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各选项中,第②项“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是在王莽的新朝;

第④项明朝实行通番禁令,本题属于汉代的选D项。

12.(201X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10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下列对这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点拨】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选择C项。

13.(201X年12月台州调研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工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点拨】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再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

14.(201X年1月莱芜市期末9题)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5.(201X年9月南通市诊断4题)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点拨】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不会是“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排除带有③的选项;

在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一向……人民最多……”,所以理解中①项也属于理解不正确的。

16.(201X年1月马鞍山市一模14题)《史记·

平准书》记载: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

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点拨】考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可以看出上面的措施应是抑商政策。

17.(201X年1月韶关一模12题)《史记‧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18.(201X年11月烟台期中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9.(201X年12月南京四校联考3题)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卷2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