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
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
对此,如果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2、生活经验:
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
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
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血管类比纵横交错的公路,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观察过血管。
本节首先安排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
利用实验录像,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小鱼尾鳍内存在三种血管。
通过比较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分析资料,构建动脉和静脉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小鱼的血液流动,认识小鱼的血液循环,初步建立起相对于抽象的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之间流动的概念关系图。
3.制作完善概念——从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理解概念
在获得小鱼血液循环的知识后,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血液循环的模型图,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血液循环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情景导入——引出前概念
展示图片:
交通图
播放血液循环模式图
导入新课
提问:
你想看到血液在体内流动的情景吗?
阅读资料
思考问题
利用矛盾的事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实验探究——构建概念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实施实验。
巡视指导。
播放视频
分析实验结果。
提出疑问:
1、小鱼尾鳍内的血流速度一样吗?
2、小鱼尾鳍内血管内径一样吗?
3、血液流动的方向一样吗?
4同学们观察到几种血管呢?
如何分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补充回顾,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引导分析血液流向。
血管中的血液主要是在心脏的驱动下流动的,哪条血管的血液是从心脏流出的呢?
请大家结合图片,仔细分析
“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称为动脉
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的血管就是
“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
而连接着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
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
观察
回答问题
三、制作模型——理解概念
提供材料,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模型
巡视指导
请学生代表展示交流
合作学习
制作模型
加深对血液循环概念的理解
四、小结
小结,概述血液循环
思考,归纳
七、板书设计血液
血液
动脉:
心脏全身
1、血管静脉:
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2、血液流动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