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0368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率礼。

模范,楷模:

表率。

漂亮,俏皮(亦作“帅”):

这字写得率。

姓。

率lǜ比值,两数之比:

效率。

税率。

概率。

圆周率。

出勤率。

增长率。

笔画数:

11;

部首:

造句:

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

美玉。

〔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

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

玉的光泽,喻优点:

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13;

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

qiǎn

派,送,打发:

派遣。

遣送。

差(ch乮)遣。

调(di刼)遣。

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

遣散(s刵)。

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

排解,发泄:

遣闷。

消遣。

遣兴(x宯g)。

遣怀。

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

横过水面:

渡船。

渡桥。

渡河。

摆渡。

强渡。

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

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

引渡。

过河的地方:

渡口。

渡头。

12;

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

策马。

鞭策。

激励,促进:

策动。

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

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

策命。

策免。

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策论。

策问。

杖:

策杖。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计谋,主意,办法:

上策。

献策。

决策。

政策。

策划。

束手无策。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

tāo

弥漫,充满:

滔天。

滔滔。

倨慢:

“士不滥,官不滔”。

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

tià

o

望,往远处看:

眺览。

眺瞩。

眺望。

远眺。

目不正,斜视。

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幔:

n

张在屋内的帐幕:

幔帐。

幔子。

布幔。

窗幔。

帷幔。

14;

这里的夏天家家都挂幔帐来防蚊虫。

遮:

zhē

挡:

遮蔽。

遮挡。

遮拦。

遮阳。

遮没(m?

)。

遮阴。

掩盖,掩蔽:

遮丑。

遮盖。

遮瞒。

遮掩。

遮人耳目。

古同“庶”,众多。

古同“者”,这。

这里的树叶遮住了阳光,正是乘凉的好地方。

苇:

(葦)wěi

〔芦苇〕见“(葦)芦”。

7;

芦苇丛是孩子们的乐园。

硫:

liú

一种非金属元素,普通称“硫磺”或“硫黄”,可用以制火药、火柴、杀虫剂等,亦可用来治皮肤病。

这种硫磺皂杀菌很有效。

磺:

huá

ng

〔磺胺〕a.有机化合物,抗菌药;

b.“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类药物的总称。

〔硫磺〕见“硫”。

16;

硫磺可以用来制作火药。

缆:

(纜)lǎn

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

缆绳。

缆索。

缆桩。

解缆。

泛指许多股拧成的像缆的东西:

电缆。

钢缆。

用绳索栓住:

缆舟。

一纵不可缆。

电缆周围是危险区,孩子们不要到那里去玩。

盔:

kuī

用来保护头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头盔。

钢盔。

盔甲。

形状像盔或半个球形的:

帽盔儿。

盔头(“头”读轻声)。

盆子一类的器皿:

瓦盔。

敌人被攻击的丢盔弃甲。

课文生词

赤壁之战(chì

zhīzhà

n):

发生在赤壁的战役。

之,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de)”。

东汉(dōnghà

朝代名。

公元25年至220年,建都洛阳,也称后汉。

隔江相对(gé

jiāngxiāngduì

):

课文指孙权的兵马在长江南岸,曹操的兵马在北岸,双方军队隔着长江相互对峙。

东吴(dōngwú

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因地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以历史上称东吴。

号称(hà

ochēng):

名义上是。

本课的意思是曹军名义上说是八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

<

例句>

敌人号称二个师,其实只有两个团的兵力。

相持(xiāngchí

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定睛(dì

ngjīng):

集中视力。

睛,指眼珠。

失信(shīxì

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只道(zhǐdà

o):

只以为。

道,以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率领——带领相持——对峙计策——计谋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防备——防护

反义词:

夺取——放弃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失信——守信波浪滔天——风平浪静

课文成语

无心应战(wú

xīnyì

ngzhà

没有心思和对方的战斗。

课文指曹军完全丧失了斗志。

调兵遣将(dià

obīngqiǎnjià

ng):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出自明·

无名氏《鸣凤记·

文华祭海》。

自不量力(zì

būlià

nglì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形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量,估量。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计其数(bù

shù

无法计算它的数目。

计,计算。

其,代词,相当于“它的”。

数,数目。

出自《水浒全传》二七回。

丢盔弃甲(diūkuīqì

jiǎ):

把头盔和身甲都丢了。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盔,古代将士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弃,舍去,扔掉。

出自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

难句解析

1.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这一句话写出了曹操方面的战前准备。

用铁索把船连起来,是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表面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曹军的困难,而实际上这样做直截了当暴露了曹军的主要弱点,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这是致命的错误,是导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2.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是因为它是针对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曹军的弱点提出来的。

一是分析双方兵力悬殊,曹军八十万,而周瑜的军队只三万。

二是长期相持对东吴不利,因为兵力弱的一方必然吃亏。

另外曹军都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上作战,就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用铁索把战船连在一起,针对曹军的弱点,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啦。

“火攻”是黄盖提出的,周瑜也想到用,所以火攻是水上作战以少胜多的好办法。

只是具体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说明周瑜为了取胜考虑得周到。

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曹、吴隔江相持,曹军不习惯水战用铁索连船。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讲双方战前准备,曹军连船练兵,东吴定计火攻。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

讲东吴实施火攻计划,黄盖诈降,火烧曹军。

重点词语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

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

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

三国时候的政治家。

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

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自不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

滔,大水弥漫。

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

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

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不计其数:

没法计算它的数量。

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

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

盔,打仗时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

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相持:

各不相让。

计策:

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

抵抗的意思。

定睛:

集中视线。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

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

拴船用的粗绳子。

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重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文中心

课文记叙了周瑜设计火烧战船,大败曹军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就能撑握战争的主动权。

写作特点

课文条理清楚,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开头交代当时的形势和战役的起因,然后按照“定计—行计—计成”的顺序,并紧紧抓住火攻的全过程,把周瑜战败曹操,火烧赤壁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而且文章前后呼应,故事完整,突出了主题。

精彩语段朗诵

本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读的时候,要贴近生活,娓娓道来,切忌语调平直无变化,应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有高低起伏。

如在读黄盖的话时,要显得胸有成竹;

在读曹操的那一句:

“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这一句时,要刻出画曹操的洋洋得意。

另外,在读文章的最后三段时,要读出嘲讽的味道,以表现出曹操的狼狈。

课文知识拓展

赤壁之战的背景:

公元208年,魏国的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又带领二十多万(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两股势力。

刘备和孙权实力比较弱,面对强大的曹军,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去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

孙权派周瑜带三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同曹军战斗。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

练习第2题]

因为“火攻”是黄盖正确、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提出来的,它避敌之优势,攻敌之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所以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因为“火攻”只是一种战术,即对这场战役的总体设想。

但实施这种技术,还得有具体的办法和步骤,即怎样打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