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021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docx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项目建议书

 

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

 

申请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兵团农二师33团年加工6000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1.1.2项目承办单位

建设单位:

农二师33团;

项目法人代表:

#######(农二师33团团长);

1.1.3拟建地点

项目所在地位于33团原棉花加工厂内;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生产规模

33团现有棉花种植面积9万亩,年总产皮棉12240吨,其中机采棉播种面积达到50%。

规划“十二五”期间将达到6.0万亩。

亩产按136公斤计,预计2015年团机采棉总产将达到8000吨。

综合考虑机采棉加工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以及加工技术的适用性和成熟性,本项目确定生产棉花加工,加工量按33团现有棉花产量12240吨的1/2左右考虑,即年处理皮棉6000t。

全年加工籽棉为15789吨,折合皮棉6000吨(平均衣分38%),短绒504吨,清弹棉110吨,棉籽5386吨。

1.1.6生产工艺

本项目是以机采棉为原料,采用清花烘干加工工艺技术,该工艺中配置了棉模开松机、烘干系统、加湿系统和棉包自动计量及输包装置,完善了我国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

工艺布局的改变和设备的恰当配置,使整套工艺更加合理。

新研制的高效籽棉清理机组和6MY168―17大型智能轧花机组加入该工艺,使整体工艺中设备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运转更加可靠。

1.1.7建设内容

1)棉花加工生产线:

棉花加工加工厂房2729.76m2,生产线设备配置34台套。

2)辅助工程及公用工程包括附属用房250m2、变配电间220m2、循环水池100m3。

材料房300m2、锅炉房及设备200m2、籽棉堆放场21000m2、皮棉堆放场20000m2。

1.1.8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万元,设备购置费用万元,其他费用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

其中:

申请国家资金万元,占总投资%,其余万元自筹,占总投资的%。

1.1.9项目建设进度

鉴于本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建议本项目尽早实施。

建设工期预计一年,2011年月-2011年月。

1.2建设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是利用地域特点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业,重点发展棉花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白色产业,以及以特色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工业生产企业。

本着充分利用本地区种植棉花资源和本团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生产优质棉花加工产品,带动地区农业链的发展,促使当地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企业、客户、种植业主共赢的目的。

1.3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提出了“积极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使资源优势形成经济优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六大精准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为支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种植业、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

”按照上述精神,农二师33团规划了“十二五”期间农场棉花种植面积将达到9.0万亩,棉花年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南疆的棉花生产基地”。

农二师“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并全面参与巴州和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开发。

立足水土光热资源,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

走“特色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特色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工一体化促进工业化发展。

为充分利用本团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33团拟在棉花规模种植基础上引进先进配套的棉花加工技术,进行加工棉花产业化综合科技建设项目,采用基地加公司的联合形式,使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职工经济收入,使职工脱贫致富,在促进农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4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

1.4.1研究工作的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3]493号);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3)《兵团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建设规划》;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5)《轻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QBJSS5―92);

(6)《农二师统计年鉴(2010年版)》;

(7)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8)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1.4.2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对市场需求与销售、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生产规模、主要工艺设备等进行分析。

对建厂地点及供水、供电、燃料等情况进行确定。

确定工程技术方案,估算工程总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及来源,测算项目经济效益。

(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市场分析及市场风险分析;

(3)场址选择;

(4)建设条件;

(5)建设方案;

(6)环境保护及绿化;

(7)项目防火;

(8)项目节能;

(9)职业安全与卫生;

(10)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11)项目管理;

(12)工程招标;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4)财务评价;

(15)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

1.5效益评价

33团棉花加工项目,是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具有独立注入资格的企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围农户的棉花种植发展,从而在当地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项目带动性强,辐射力大,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6结论

拟建项目建成后,加工机采棉的能力将突破6000吨,可有效缓解拾花劳动力紧张难题,为棉花种植户节省用于人工采摘的拾花所需费用500万元以上,为团场全面发展机采棉打好了基础。

农二师33团棉花加工产业化经营龙头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有利于农二师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兵团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本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

2.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新疆是我国的主要产棉区之一,每逢秋季棉花收获时节,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拾花工劳力的严重不足,由于近年来民工荒现象的日益突出,新疆主要产棉区的拾花工越来越少。

为吸引内地拾花工,新疆每年都在上调拾花报酬,去年已调至每公斤0.8元,拾花后期甚至达到每公斤1.2元。

高额的佣金致使传统手摘方式采摘棉花的成本不断加大,但即便如此,部分棉区仍因劳力不足而不能及时采摘完毕,出现棉花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据兵团农业局数据统计,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的拾花民工至少40余万人,为此支付的人工费就高达12亿元。

尽管如此,在棉花收获的高峰期,兵团各产棉区还是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手不足的压力,南疆棉区尤为突出,无法及时采摘的棉花仍为数不少。

“拾花难”成为阻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

农二师33团的棉区地势平坦,条田面积大,具备明显的机械化操作优势。

为降低采棉成本,团场推广大面积机械采摘棉花技术,实行机械采棉后,一台采棉机每日可负责150至200亩棉田,采籽棉超过4.5万公斤,相当于700个熟练拾花工的劳动量,所产机采棉不但亩成本比手采棉降低20%,还能使团场职工收入增加1.5万元左右,而且所采棉花综合质量指标已达到国家现行棉花标准的二级水平。

棉花作为农二师33团的主要的经济类作物,只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才能尽可能多地减少成本,使其具有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

大规模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既可以减轻采棉者的劳动强度,又有利于棉区实现棉花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棉花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从而推动棉花生产方式的改革,促进农二师33团棉花产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采棉已是33团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

33团现有棉花种植面积9万亩,年总产皮棉12240吨,2011年其中机采棉播种面积达到50%。

规划“十二五”期间将达到6.0万亩。

亩产按136公斤计,预计2015年团机采棉总产将达到8000吨。

棉花是团场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几年机采棉播种面不断扩大,33团轧花厂以手采棉加工生产线为主,不具备机采棉加工的能力。

现有的棉花加工生产线已不能满足使用需要,加强机采棉的配套清理加工和运输改造技术。

采用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是33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二师33团农业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准、现代农业实用推广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全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84%。

尤其是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单产水平等都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受采摘环节机械化程度低这一“短板”的制约仅仅达到43%,远远低于其他农业产业。

由于棉花采摘机械化程度低,造成棉花的生产方式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团场职工增收困难,严重影响了团场棉花产业化进程。

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们追求效率、提高效益的现实需要。

棉花费工耗时、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生产环节冲减棉花利润的主要因素,也是限制团场棉花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33团棉花迫切需要摆脱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全面推广采棉机械化、机采棉加工生产线势在必行。

(1)突破劳力制约,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拾花劳务工紧缺是迫使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的直接原因,从本质看兵团推广机采棉是遵循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放生产力”这一必然规律。

近年来进疆拾花工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广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高涨,使得他们不愿意出远门挣辛苦钱;二是前几年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青海等地由政府牵头,有组织地将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新疆参加拾花劳动,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而拾花工紧缺更深层的原因是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到新疆打工的农民工被分流。

而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劳务工结构性紧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民工荒”现象就已经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省等地区普遍存在,据调查,仅“珠三角”地区90%以上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企业普遍缺工达30%-40%,缺工数量在200万人以上,由于缺工导致的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东部沿海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劳务工紧缺不是一个局部性、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变革,劳动力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农二师33团如不尽早突破劳动力短缺的制约必定会影响棉花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2)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是棉花种植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都位于先进植棉大国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年平均植棉面积已达550万公顷,皮棉总产45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单产亦位居世界棉花高产国家的前列。

但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我们的棉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美国生产50千克皮棉的平均用工量只要0.5个工日,而我国却高达30-40个工日,兵团的平均用工量是全国的12%-16%,也达到4.9个工日;同样等级的皮棉,国产棉每吨进厂价要比进口棉高出2000多元。

由于进口棉价格低,造成国产棉库存急增,储备量过大,国家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