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367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docx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第三章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内容提要]教学法在外语教育学理论总模式中属实践层次。

但实践层次中也包含理论。

各教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

本章简略地介绍了六个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主要特点、教学过程,并简述其主要优缺点。

西方的外语教学可以上溯到2500年以前,但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体系加以研究并逐步形成各种教学法流派,却是近百年来的事。

一百多年来,外语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几十种流派。

在发展进程中,各教学法流派在相互剧烈的论争中不断继承、发展自家的优点,同时也不断吸收别派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

各派相互促进,长期共存。

第一节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是以语法作为教学基础,运用翻译的手段来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以及发展智力。

一.时代背景

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翻译的手段进行教学已有很长的历史。

1880年以前,欧洲大陆的外语教学以教授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典语言是一种“死”的语言,学习古典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古典文献,而不是将其作为交际的工具。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法翻译法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因此,一直被当年的语文教育界广泛采用,并且代代相传。

18世纪,现代语言教学,如法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沿用了拉丁语等的教授方法,其教材编写也大体继承了拉丁语教学法的特点。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这种以拉丁语教学法为基础的现代语言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便基本建立起来,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洲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二.理论基础

由于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受一切语言所共有的规律制约的,因此,各种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和语法也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发音和书面形式不同而已。

根据这种观点,翻译,特别是逐词翻译就成了外语教学法的基础。

另外,18世纪在德国形成的官能心理学认为,各种官能(如记忆力、理解力等)可以相互分离,单独地加以训练和培养。

它认为记忆无意义的复杂的语言形式,能发展记忆能力,繁杂的语法训练可“磨炼智慧”。

因此,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就成了语法翻译法教学的基本做法。

概括起来,语法翻译法有两个基础,一是以教学语法为纲,一是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

三.主要特点

语法翻译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翻译法把语法教学当作中心任务。

它的教材对语法有详细、系统的描写,并且按照语法体系的内在结构循序渐进地编排。

在开始阶段,课本先是呈现孤立的语法规则、例词和例句,然后是摘自名著的片断和篇章。

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先讲语法规则,后举例说明,最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所学规则。

语法教学又被当作智力训练的重要手段。

2.充分利用本族语,以翻译为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语法规则的系统讲解和课文句子的翻译。

学生的学习活动除背记、阅读外,主要是通过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互译来使用、巩固所学的规则和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

3.重视读写,忽视听说

语法翻译法把读、写和听、说分离开来,强调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种做法使学生有可能在不具备起码的听、说能力的条件下独立地发展阅读和翻译能力。

语法翻译法自产生之日起,在实践中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从早期的完全不进行听、说训练向兼顾听、说训练发展;从完全使用母语组织教学向适当使用外语课堂用语转化等。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特点。

四.教学过程

1.译述课文大意

首先,教师用本族语把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作一简单叙述,接着教师对文章大意进行译述,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初步理解。

2.讲解语言材料,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并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

一般说来,在翻译之前,教师带读单词使学生知道单词的发音和意义。

在逐句翻译的时候,教师先朗读句子,然后用母语解释词义、短语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

遇到语法方面(包括词法和句法及惯用法)的问题,教师会较详细地解释语法现象、规则和用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语法讲解和逐句翻译是语法翻译法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

3.切合原意的翻译

通过对全篇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和逐句翻译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课文的内容用比较规范的母语表达出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还要进行切合原译的翻译,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

五.主要优缺点

翻译法的优点是:

1.充分利用母语,把翻译作为掌握外语的手段。

2.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强调学习原文,大量阅读。

3.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系统讲授语法知识,强调背诵规则和例句来掌握外语。

4.教师使用方便,对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条件要求较低。

翻译法是历史的产物,它有诸多合理性。

但今天看来,它也有许多局限性,其缺点是:

1.过分强调翻译的作用,忽视非翻译性训练手段的运用;不理解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有等价的翻译。

2.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传授,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文轻语。

4.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节直接法

直接法(TheDirectMethod)是经过改革法(TheReformedMethod)、自然法(TheNaturalMethod)、心理法(ThePsychologicalMethod)等而发展起来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它主张把目的语和它所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越过学生的母语,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运用。

由于它首先引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故被看作科学的外语教学法。

直接法有一些变体,如贝力子教学法、循序直接法(GradedDirectMethod)、口语法(TheOralMethod)。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国际市场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各国在政治、经济、资本、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往日益增多,使用外语口语作为主要交流手段的领域越来越多。

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材尽管对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游刃有余,但却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外语口语人材的需求。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外语教学途径,使外语教学更有成效。

于是,教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的人士共同参与了外语教学改革。

于是,直接法这一以语法翻译法为对立面的外语教学法便应运而生。

二.理论基础

直接法产生于19世纪西欧学术界异常活跃的时期。

当时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将兴趣转向了对语言与教学相关的研究。

当时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为创立直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语法学派保罗(H.Paul)于1880年发表了《语言历史诸原则》,提出了“类比”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为直接法的模仿操练提供了语言学理论依据。

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成立,1888年国际音标问世,使语音的描写分析科学化,为教授口语提供了工具。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的奠基人冯特(W.Wundt)认为,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为直接法采用“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而无须理论先行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Comenius)提出直观性、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事实到结论、由易到难等教学原则,为直接采用幼儿学语式的直接学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主要特点

直接法的三条基本原则是:

(1)口语为本,直接领会,按听说读写次序教学;

(2)以连贯课文为中心,进行句单位教学;(3)形成语言习惯,用归纳法教语法。

根据此三条原则,直接法的主要特点是:

1.完全用外语进行教学,外语和客观世界建立直接联系

按照幼儿掌握母语的过程,教师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以培养学生掌握外语和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的外语思维能力。

有必要指出,排除本族语的要求在1898年的新语言学会上已被放宽,允许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本族语:

(1)讲解抽象词义;

(2)讲解复杂语法;(3)讲解发音部位。

其后,H.帕默对“直接”与“非直接”进行了综合,把直接法的基础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之上。

2.强调模仿,养成习惯

直接法认为,外语教学应以模仿多练为主,通过直觉模仿、机械操练和记忆背诵掌握外语,并养成习惯。

2.以归纳法教语法

初级阶段以归纳法教语法。

让学生从接触到的感性语言材料中归纳语言规则。

系统的语法教学应放在高级阶段进行。

4.在口语基础上进行读写教学

直接法主张,外语教学应从语音练习开始,对语音的掌握是学好外语的关键;口语训练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直接法的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上课时由教师将它口语化后教给学生。

朗读、口头问答、口头复述等口语活动是主要教学活动形式。

在口头掌握语言材料之后,才进行阅读和书写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听说入手,整句吞整句吐

教师一开始先进行听和说的口语训练,然后才进行读写训练,可以安排一个不见文字的听说阶段。

2.朗读和阅读训练

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所学语言材料,然后进行朗读和阅读训练,讲解课文。

3.讲解语法规则

在掌握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讲解语法规则,以指导语言实践和检验言语的正确性。

4.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以达到脱口而出的流利程度。

五.主要优缺点

直接法的优点是:

1.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形象与语义直接建立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用外语直接思维、记忆、表达的习惯。

3.以句子为单位教学,能加强学习外语的意义性,学生可以减少孤立进行语音、语法、词汇练习的无意义和机械性操练。

4.注重实践练习,有利于形成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自动化习惯。

它的缺点是:

1.照搬幼儿学语的方法,忽视青少年或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如完全排斥本族语有时难于弄清抽象概念的意思。

2.由于要求直接学会,避免母语为中介,对教师的目的语水平要求高,对教学条件尤其是学习时间的投入要求也大,故很难大面积运用。

3.由于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学生缺少目的语的必要知识。

结果,学生会说出一些有许多语法错误的话。

没有目的语规则的指导,他们很难避免和改正错误。

第三节听说法

听说法(TheAudio-LingualApproach))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此派产生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弗里斯(C.C.Fries)、拉多(R.Lado)和特瓦德尔(W.F.Twaddell)等。

一.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外语教学十分薄弱。

普通学校的外语教学主要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教法以语法翻译法和阅读法最为普遍。

整个国家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低。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全面参战。

在把大批军事人员派往国外前,需要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外语训练,主要是口语训练。

1942年,美国政府委托几所大学制定了一项军事人员外语训练计划,采用短期强化集中教学,每期时间三个月至一年,每周六天,每天五个学时,810人编为一班,由所教外语的本族语使用者和受过良好语言学训练的高级教师共同执教。

这个“军队特别训练计划”为数以万计的学员提供了二十多种语言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次大战后,这种方法尝试在中学和大学推广使用,并在20世纪50、60年代风行美国,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末,听说法开始受到批评,逐渐失去其影响。

二.理论基础

听说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描写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外语教学理论做了大量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