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0079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文档格式.docx

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小说主题/探讨回顾

    

对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出现的,而为之倡导者则为世纪之初的两位学术巨人胡适与鲁迅。

他们对《儒林外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留下极其精辟的评述,对这部小说的思想主题也做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以两位大师肇始,历经近百年几代学人的探讨,识见虽有异同,但对小说主题的研讨却日渐深入。

为了更好地了解20世纪学人对这部小说主题的论述,必须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史稍做上溯,先行考察一下这部小说面世之初的各种见解。

在20世纪以前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比较重要的著述有程晋芳所撰写的《文木先生传》(《勉行堂文集》卷六)和《怀人诗》(《勉行堂诗集》卷五)以及卧闲草堂、黄小田、齐省堂、张文虎四种评本的评语,其中均曾述及对小说主旨的见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人在当时尚未形成明确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观念,但他们提及的“主旨”、“主脑”云云,已与今日所称之“主题”差几近之。

程晋芳在吴敬梓生前,大约乾隆十四年(1749)秋所写的《怀人诗》十八首中,第十六首是怀念“全椒吴敬梓”的,诗中提及“《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

在吴敬梓身后十余年,大约在乾隆三十五年到三十六年(1770-1771)之间,程晋芳又写有《文木先生传》,在提及《儒林外史》时,有“穷极文士情态”之说。

这就表明这部小说是描写“儒林”“文士”“情态”的作品,“儒林”、“文士”是所描写的对象,而“情态”则不能不涉及小说的思想主旨(或主题)。

由于评者、读者对这部小说所描写“情态”有种种认识,对于小说主旨的概括,自然会有异同。

程晋芳此种见解,对其时及其后出现的四种评本的评者是产生一定影响的。

卧闲草堂本最早出,确切时间不可考。

虽然卷首有题名闲斋老人作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的序言,但胡适认为“这个年月是不可靠的”,笔者也以胡适之说不无道理(参见拙作《吴敬梓评传》P442、《清凉文集》P504)。

《儒林外史》一稿完成的时间,当以《怀人集》的写作年代为根据。

在此刊本的序和评语中,再次认定程晋芳所云“穷极文士情态”一说,所谓“名之曰儒林,盖为文人学士而言”(第三十七回),同时又认为作者之“着眼处”在于“功名富贵四字”(第一回),“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序)。

于是,其后的论者便有了“功名富贵”主题说,与“穷极文士情态”主题说并存。

在卧闲草堂本之后,大约在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元年(1862)间有黄小田评本。

不过,黄评本长期湮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始被辑录问世。

大体说来,黄评基本上接受了卧本“功名富贵”说。

如在第一回中,针对“功名富贵无凭据”词句,即批道“一篇主意”,其后也多处批评“功名富贵”。

不过,较之卧本一般性地提及功名富贵更有具体发挥,即将功名富贵集中到一“官”字,如第二十二回针对卜诚卜信说“有官来拜”批道:

“虽诚信人,亦以官为喜,总无非写富贵之害人耳。

”第五十三回批语“喜欢相与官,方是《儒林外史》中人”。

黄小田将“功名富贵”落实在“官”身,表明他是同意卧本“功名富贵”之说但又有所发展的。

除此而外,他又有新的提法,在第一回中针对王冕所言“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黄小田批语认为这是“作书本旨”。

这无疑是“反科学”主题说之滥觞。

卧本问世之后70年左右,在同治十三年(1874)有齐省堂评本,除撮入略有改动之闲斋老人序外,又有署名惺园退士序;

并附有“增订例言”五则;

除阑入卧评外,又补写了卧本所缺六回之回评,还于若干回后另写回评,同时还写有不少眉批。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旨,齐评基本上赞同卧评,在第一回“功名富贵无凭据”之后同样批道:

“全书主脑。

”而且,同黄评一样,将功名富贵与“官”字联结在一起挞伐,尤其着重鞭笞具体人物的言谈行事,如对鲁编修这一艺术形象不断予以“官体”、“官话”、“官习”、“官论”、“官派”等批评。

与齐评几乎同时尚有张文虎评本。

虽然他的评语直到光绪七年(1881)被申报馆第二次排印本采入之后,才为广大读者所知,但由于张评文字量大,也颇为世人所重视。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旨,张文虎在闲斋老人序后写有识语,虽然他引用了“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但针对此评的发挥是:

“功名富贵甘酸苦辣四味,炮制不如法令人病失心疯,来路不正者能杀人,服食家须用淡水浸透,去其腥秽及他味,至极淡无味乃可入药。

”对“功名富贵”是此书之主旨,虽无反对之意,然亦无明确之肯定,却认为“是书特为名士下针砭,即其写官场、僧道、隶役、娼优及至王太之辈,皆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显然是继承了程晋芳“穷极文士情态”一说而有所拓展。

至于黄小田所以为的批评八股取士之法是“作书本旨”一说,张文虎明确地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然古来荣禄开而文行薄,岂特八股为然”。

在第二十五回回评中,他又针对卧本评语所谓“自科举之法行,天下人无不锐意求取科名。

其实千百人求之,其得手者不过一二人”之说表示异议:

“选举无善法,即不用八股文,亦岂能人人得意。

程晋芳与四种刊本评者均生活在清王朝,从社会历史的大环境来看,他们与吴敬梓所面对的现实是相同的。

因此无论是反映这种社会现实的作者,还是对这种反映作出评述的论者,必然有共通之处,尽管具体的议论可能会有千差万别,但对现实的基本估价,则会有共识。

因此,在上一个世纪对《儒林外史》主旨的概括不外乎两种,一是“穷极文士情态”说,二是“功名富贵”说,亦有将二说结合者。

至于此书是批评八股取士之说,有赞同者亦有持异议者。

明瞭上一世纪的评说,对于我们探讨20世纪学人对此书主旨的主张,是十分有意义的。

20世纪初,浴血生在《小说丛话》中将《儒林外史》归入“社会小说”。

天僇生在《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中也认为“《儒林外史》之写卑劣”,属于“痛社会之混浊”之列。

黄人在《小说小话》中也将“《儒林外史》之写社会中种种人物”与“《水浒》之写侠、《金瓶梅》之写淫、《红楼梦》之写艳”并列而论之。

小横香室主人更在《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清代述异》中认为“《儒林外史》一书为吾国社会小说之嚆矢”。

总之,20世纪之初,一些学人认识到《儒林外史》反映现实社会种种情态之特点,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此种见解的产生,显然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有关。

他们出自改良社会、革新文化的需要,极力强调小说与社会清明和政治改良的作用,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当然,此际也有依然承袭“穷极文士情态”之说者(见《清稗类钞》卷六十七著述类“《儒林外史》”条)。

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方始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儒林外史》的评说。

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为首的一批文化人倡导文学改革,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这潮流中,用白话创作的小说深得他们的大力推崇。

《儒林外史》自然也列属其中。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钱玄同于1920年10月为亚东版《儒林外史》所写的“新叙”中,充分强调它的“讪笑举止,怀疑礼教”内容,认为“这都可以证明他(作者吴敬梓)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新思想的人”。

陈独秀为这一版本所写的“新叙”中,则突出了这部小说对父母代定婚姻、妇女贞操、“工”与“读”的关系三项内容。

胡适论说《儒林外史》的文字很多,涉及此书内容者如1920年所写的《吴敬梓传》中所云“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的宗旨”,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痛骂八股文人”,让读者“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

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从而养成“真自由、真平等”的社会心理。

又如1922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即言“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儒林外史》骂的是儒生”。

这些评论较之“穷极文士情态”说更为具体而深化:

揭示了小说作者反对时文科举的因由和目的。

在胡适推崇吴敬梓为安徽第一大文豪的同时,鲁迅于1920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24年根据讲稿整理出版《中国小说史大略》,1925年增补为《中国小说史略》,同年发表他于前一年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后,又在《真假吉诃德》、《选本》、《叶紫作〈丰收〉序》、《论讽刺》、《〈出关〉的“关”》等文章中一再论及《儒林外史》。

自然,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全面而系统的评述,主要集中在有关小说史的两部著作中。

此处仅就这部小说的主旨,选录鲁迅的评论。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认为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而对于“士林”,鲁迅赞同程晋芳《文木先生传》中所云“独嫉‘假文士’如仇”之说,发挥道:

“书中攻难制艺及以制艺出身者亦甚烈”,“此外刻划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描写良心与礼教之冲突,殊极深刻”。

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中说此书“写儒者之奇形怪状,为独多而独详”,认为当时“士流”于“八股而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事,敬梓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认为《儒林外史》是写儒林恶习的,又主要是通过时文八股、封建礼教这两个方面来表现当时“士流”的种种的“奇形怪状”的。

无疑,这极其深刻地发展了“穷极文士情态”之说,并赋予具体内涵。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鲁迅尽管在他的著作中一再指称《儒林外史》是写“士林”、“士流”的,而且着重指出是描写他们的“奇形怪状”,诸如“矫饰”、“情伪”、“迂”、“伪妄”等等品格,可使读者“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但鲁迅同时也指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全然都是此类士人,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正面形象,所谓“以言君子,尚亦有人”,如“杜少卿为作者自况,更有杜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吴蒙泉)、有庄尚志(程绵庄),皆贞士”;

而且还指出在“南京名士渐已销磨之后,尚有“奇人”而且“幸未绝于市井”,即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他们“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

由此可见,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评价,既指出其书矛头所指为士流的奇形怪状,又不忽略全书所涉及的“贞士”,“奇人”。

既突出重点而又虑及全面。

鲁迅以其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精辟评价而影响后世之研究者实久远绵长。

可以认为,在胡适、鲁迅的推崇之下,《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方始得以确立。

迨至30年代,与鲁迅晚年评论《儒林外史》的同时或稍后,也有一些学人发表研究《儒林外史》的论文,如赵景深,吴景贤、吴文祺等。

1933年3月北京出版的《学风》三卷一、二期合刊上发表的吴景贤的《吴敬梓及其社会观》,提出了此书是一部“以整个社会为描写的对象,具有社会意义的文艺作品”。

此文将《儒林外史》所描写的社会“简括”为“三种阶级”,即“‘纱帽’阶级——统治者;

‘瓦楞’阶级——受治者;

‘方巾’阶级——智识分子”,并且勾勒了这三种阶级的互动关系:

“智识阶级在统治阶级和受治阶级的两者之间,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预备队,一方面又是受治阶级升到统治阶级的进身梯”,而“这三种阶级各自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