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9627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学考重点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代表岩石:

岩浆岩:

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

花岗岩;

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第34页图2-7。

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

 

2、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主要熟练记住生长和消亡边界类型及主要地区)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及其地形的成因。

断层的主要地形和成因。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分别为油、气、水)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重点是流水、风力、冰川作用及其代表地形。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4、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地面的保温作用p25图。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第二天有霜,说明前一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2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第48页图2-29。

②大气水平运动:

注意高空和近地面所受的力的不同;

力的方向、作用;

判断风力大小。

第49页图2-31.

高空风: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书P.49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③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及图示。

第50页图2-32、第51也图2-33

④北半球一月和七月被切断的气压带及海陆主要气压中心。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⑤季风: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风向和成因。

东亚(东亚季风,中国属东亚)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

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

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

印度洋)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冷暖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第55页冷锋和暖锋天气图2-35和图2-36.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冷锋),准静止锋(冷暖气团较均—梅雨)

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③锋面气旋系统。

第57页图2-38.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7、水循环  

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59页图2-39.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8、洋流  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第61页图2-40.

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

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

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

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

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

海洋生物厂,北海渔场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出现以前:

地表发展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以后:

地球表层以有机进化即生物进化为主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

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古生代末期:

60%海洋无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灭绝

中生代末期:

恐龙、50%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有肥力。

而土壤具有肥力。

联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影响。

②气候与土壤:

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

③生物与土壤:

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温暖条件下,有机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④地形与土壤:

地势——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差异,导致土壤的垂直分化。

坡向——阳坡—光热条件好,水分条件差。

阴坡—光热条件差,水分条件好。

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