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9588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军队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的是一长制,各级编有政治副长。

朝鲜人民军为政治副职取了一个颇有朝鲜特色的名称--文化副长。

营以上军官每人都配小车和女秘书,这一点让志愿军官兵尤其看不惯。

由于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许多朝鲜人曾经在日军中服过役。

不少人是在中国战场上反正,加入朝鲜义勇队,返朝后这些人成了最初建军时的骨干来源之一。

因此朝鲜人民军受日军的影响也颇大。

比如说,虽然编制体制是苏式的,但各级编制的称谓是却是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是典型的日式称谓。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

从一些志愿军将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军无军衔标志,不易识别职务高低,在中朝两军交往时,朝军的校官、尉官们往往表现得神气颐指。

在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居一地时,甚至有人民军营连级军官傲慢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为其打洗脸水的事情发生。

在获知眼前衣着朴实,被其视为勤务兵的人居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后,这些朝军中下级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

相比中下级军官,朝鲜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们则对志愿军非常尊敬,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高级军官中有许多人原来就是八路军、东北抗联、解放军中的中下级指挥员,对我军的了解较多,在与我们共同浴血奋战中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还因为朝军高级军官们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级军官强得太多。

这种等级森严,没有军事民主,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作风虽然限制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作战经验并不算太丰富,战斗骨干比例偏少,战斗经验不足,各级军官实际指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坚决贯彻上级意志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朝鲜人民军在作战时往往异常勇猛,死战不退,在士气高涨,指挥员意志坚决时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战术相对刻板。

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军官丧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士气低落得特别明显,战斗力一落千丈,前后判若两人,甚至部队整体崩溃瓦解。

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或者四野归国官兵做骨干的部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中国归国的高级将领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队中。

从中国返朝鲜的官兵总数几乎占到了开战时人民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机动灵活的战术、部队建设的一些经验也带到了朝军中。

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不仅远不及苏军,甚至还不及日军。

这是因为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的,从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

解放军的那套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灵活;

军事民主;

不以夺取土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以战养战;

官兵平等;

诉苦运动;

群众工作;

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通通被被苏联顾问及朝军中苏联归国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

取而代之的是苏联那套正规而刻板的单纯军事路线。

在这一点上,以金雄为首的从中国返朝的军官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曾试图进行一些抵制、矫正和揉合,但由于朝鲜国内、军内整体政治风向的原因,实际上收效甚微。

开战之初,真正被朝军统帅部视为精锐的是全盘苏化,几乎未受解放军影响的第3、第4师团。

2、装备

作为日本长期苦心经营的战争基地,日本战败投降时在朝鲜境内留下了许多装备物资。

但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起走的就是全苏械化的道路。

日军留下的装备物资大部分支援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少数留用的也只是交给各保安队、警备队、训练所作为训练使用。

朝军中的苏式装备都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成熟产品,或者说就是战后苏军换装汰换下来的装备。

朝鲜境内集中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工矿企业,能保证部分轻武器弹药及火工品的供给,也能自制部分轻武器(比如仿制PPSH41的49式冲锋枪),但重武器全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作为开战时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主要拳头,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两支装甲部队装备的是T34-85型,在当时仍是苏军的一线装备。

同时期的我人民解放军仍是杂械,给部队后勤供应上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相比较而言,朝军的全苏械化在后勤保障上比我军的万国牌杂械要优越得多。

但根据后期志愿军的使用经验,苏式枪械并不比我们的杂械好用,例如TT33不如毛瑟驳壳枪,DP28轻机枪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制M3,莫辛纳干步枪不如中正式和美制M1903步枪,郭留诺夫重机枪的轮式枪架不适应朝鲜山地。

苏式装备对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

人民军一个师团拥有122毫米榴弹炮12门,76毫米加农炮36门,SU76自行火炮12门,120迫击炮18门,82迫击炮81门,60迫击炮108门,45毫米反坦克炮42门。

这种装备水平不仅强于李伪军,而且也远远强于同期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

但是由于朝鲜工业配套能力不足,绝大部分炮弹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一旦补充量赶不上消耗量,朝军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最极端的情况发生在仁川--汉城防御战期间,朝军坦克部队因为极缺高爆榴弹,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弹对付美伪军的有生力量,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费解的是,朝鲜人民军在装备供应上不但极度崇尚苏械,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非常刻板。

这不仅表现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急盼我们出手援救的人民军官兵看到志愿军装备的杂械时,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而且在战争初期大田战役后,人民军损失巨大,武器弹药装备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刻板地从苏联紧急进口装备,顶着美机的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地输送到前线,途中损失大半。

在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能运到前线的物资平均每个师团每天仅15吨左右,鉴于当时一线人民军的满员率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物资供应量充其量仅3公斤左右。

苏械装备中自动火器多,弹药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应量自然严重削弱了前线人民军的战斗力。

许多火炮就是因为缺乏炮弹而不得不拉回后方休整,从而使前线部队火力锐减。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对于在汉城、水原、大田这三次战役中缴获的大批美式装备物资却利用率极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装备被弃之一边无人问津。

仁川登陆后的9月17日夜间,美陆战1师扫荡了富平市。

这里是战前驻韩美军作为补给基地而建设的城市,在仓库里原封不动地堆放着战前美军留下的各种炮弹和机枪子弹等约2000吨。

美军为意外地得到这批物资而大喜过望。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从7月初到9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占领富平市达两个半月之久,期间尽管前线极缺作战物资,却始终没有充分利用缴获的举动,最后原封不动地悉数奉还敌人。

我军那套以战养战,利用缴获补充自己的作风在人民军中并未得到传承。

3、训练

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是很严格很刻苦的。

这对于将一支新编成的,三分之二的人无实际战斗经验的军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作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训练教范全部是照般苏军的,不走样地学。

由于军队的传统、作战环境、作战式样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适用于苏军的教范未必就适用于朝军。

举一个例子,吴瑞林将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我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时,42军在东线派125师副师长茹夫一带两个营深入敌后寻找人民军残部。

找到朝军12师团两个建制不完整的大队(营),组成了中朝联合游击支队。

该支队在敌后试图利用暗夜歼灭或驱逐伪8师警戒部队,但万万没想到,12师团受到苏军训练的影响,突击队在夜间冲击时也高呼“乌拉!

”,从而暴露目标,遭敌近距离火力杀伤,伤亡惨重,连续两次攻击失败,只能放弃原计划绕道转移。

12师团就是由47军中的朝鲜族战士编成的,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番号是第7师团。

开战后不久改称12师团,并在8月攻势中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

该师团指战员长年在47军编成内作战,对解放军那套战略战术应该非常熟悉。

该师团回到朝鲜时,距战争爆发仅有两个月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进攻的准备,部队的换装和重新整编,那么进行苏式整训的时间不可能太长。

战争爆发后战斗频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时间从容整训。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相隔半年时间,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受苏军训练的影响如此之深,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4、兵员素质

从兵员素质上来说,开战时朝鲜人民军中具有作战经验的约占三分之一。

一部分来自抗联,一部分来自八路军,大部分来自四野,极少数来自苏军。

抗联和八路军战士富有敌后游击战的经验,这一点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洛东江前线朝军大溃败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

来自四野的战士对于运动战,穿插、迂回经验丰富,也打过一些攻坚战和野战阵地防御(例如47军的黑山阻击战,使日后朝军第7师团的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些官兵成为了人民军的中坚力量。

曾在苏军中服役的朝鲜藉官兵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队,这是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进攻的中坚力量。

作为朝鲜人民军进攻利矛的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在大田战役后损失惨重,朝军将105装甲旅升格为装甲师,但仅仅运去少量坦克作为补充,却将开战后苏联紧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组建第16、17装甲旅,分别装备T34型43辆、40辆。

装备补充相对较易,但技术兵种养成时间较长,且新单位各方面磨合不够,战斗力有限。

因此,朝鲜人民军坦克兵的素质在开战后有明显的下降。

总体而言,相对于由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无任何作战经验的壮丁拼凑起来的李伪军来说,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兵员素质应该说相当不错。

战争爆发后不久,以各边境警备队扩编而来的第7、8、9、10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七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军介入后,朝方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一线的朝军各部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朝军统帅部热衷于将北朝鲜境内动员的人力组建新的师团、旅团。

从开战初期的10个师团、1个坦克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团,迅速膨胀到了半年后的28个师团,3个坦克师团以及一些旅团和警备队。

这些新部队的忠诚度、执行命令的坚决度当然有保障,但由于训练不足,极度缺乏战斗骨干,其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线人民军各部的补充却是以在南方征召的新兵为主,以北方动员兵力补充为辅。

南方征召的新兵仅仅经过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的训练即补入作战部队,其战斗素质可想而知。

由于损失惨重,到大田战役后,虽然在战役间隙尽可能整补,但一线各师团的实力平均都在编制数的一半以下。

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战。

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战场形势逆转,釜山前线人民军大溃败,这时,各部队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连锁反应,更加剧了朝军前线部队士气的崩溃。

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时,在前线的朝鲜人民军有1、2、5共三个军团、14个师团的番号,但总人数仅75000人,平均每个师团仅5000人左右,不仅编制的一半,且重武器拥有量极少,战斗力孱弱,只能作为轻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回渗透。

1951年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结束,战线基本稳定下来,双方均转入固守。

朝鲜人民军才在中方的建议下,着手编并番号,将18、19、31、32、36、38、41、42、43共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