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945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docx

预应力管桩基础检测方案

 

桩基础检测案

 

工程名称:

职工统建房

工程地点:

海甸岛沿江一西路

施工单位:

泰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

泰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人:

编制日期:

年月日

审批:

审批日期:

年月日

 

一、工程概况………………………………………………………………3

二、编制依据……………………………………………………………….3

三、检测法和数量……………………………………………………3

四、检测条件………………………………………………………………...11

五、检测程序………………………………………………………………...11

六、进场检测工期计划………………………………………..…………..11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12

八、各单位签章………………………………………..…………....……12

 

桩基础检测案

一、工程概况

职工统建房工程基础型式为桩基础,采用基础采用静压PHC400AB95-11(十字形桩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共387条(其中抗拔桩98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300kN);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2600kN);设计有效桩长约为34米。

基坑支护采用支护旋挖桩共根。

二、检测依据

根据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DB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及《基桩反射波法检测规程》DBJ15-27-2000的有关规定。

三、检测法及数量

1、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1)√低应变法77根

2、单桩承载力抽样检测:

1)√静载法4根

2)√单桩竖向抗拔3根

3、检测法

3.1基桩单桩静载试验检测 

3.1.1测试程序

(1)根据试验桩要求或验收要求确定最大试验荷载,总加载量不宜少于设计要求值的两倍。

(2)确定荷载分级:

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l/15,计算每级荷载的大小。

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

(3)根据千斤顶的标定曲线计算好各级荷载下油压表读数。

确定试验加载式。

(4)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试验桩直到试验桩破坏,工程桩直到最大试验荷载,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

(5)试验加载:

按分级加荷量和油压表读数分级加载,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

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时,每级加荷时间到1小时后可加下一级荷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小于0.1mm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6)终止加载

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7-2011)执行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当荷载一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桩顶总沉降量达到40mm后,继续增加二级或二级以上荷载仍无陡降段;基桩破坏。

(7)试验卸载:

当加荷程序执行完成后,加载转为卸载:

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每级卸荷维持时间为1小时.

3.1.2数据记录

(1)按桩基静载试验数据记录表进行记录。

(2)应记录千斤顶、百分表和压力表的编号。

(3)加载荷前记录百分表读数。

(4)每级加载后,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

(5)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

全部卸载后,隔3至4h再读一次。

(6)原始数据在书写时或统计时发生错误,检测人员应在该数据上划上双横线,然后在上面重新书写数据,并签名。

(7)试验完毕后检测人员必须在记录上签名,并由检测负责人校核签名。

3.1.3异常情况处理

3.1.3.1为防止工地发生停电情况,应配备手动油泵或发电机,确保试验正常进行。

3.1.3.2如发生漏油情况,先对系统进行检查,轻微的要经常进行补载,重的要更换配件,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3.1.3.3如试验装置发生倾斜,应重新合理分布堆载重物,重的应卸载重新安装(或吊装)。

3.1.3.4当桩静载试验加载中,桩身突然下沉过大时,应首先检查加载设备、沉降量测试系统有无异常。

确定是桩身破坏的,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

3.1.3.5在桩静载试验中,中途因故停止试验后,恢复试验时,应先加载至前一级荷载,稳定后继续进行试验。

同时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试验中断原因、起止时间、处理过程等。

3.1.3.6试验加载中未加载到最大试验荷载,试验满足终止加载条件时,应立即通知委托及有关单位共同处理。

3.1.4检测过程注意事项

3.1.4.1试验加载时,沉降量增加,油压可能降低,要随时进行补压(人工操作时)。

3.1.4.2在工地现场检测时,出现质量事故,无论是否已妥善处理,均应向检测负责人或室主任报告,并同时将事故过程详细记入原始记录。

3.1.4.3安全措施须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3.2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法)检测 

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

具体实施按人民国行业标准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有关规定进行。

在检测前对所需检测的基桩必须做好测前处理,凿除桩头浮浆至坚硬的混凝土层,清除浮渣及松动的混凝土,凿平修平桩头,所检测的基桩桩头必须平整。

同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性能正常可使用。

检测时将传感器稳固地安置在桩头上,连接好仪器,用手锤或棒锤对桩头进行竖向激振,并通过测试仪器采集 由于检测所施加的锤击力是一个相对较短暂的脉冲力,桩顶受到锤的冲击后,冲击能量是以波动形式传至桩底(这种波动可用一维波动程来描述)。

通过安装在桩顶附近桩身两侧传感器的检测,经仪器记录放大、滤波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可以观察到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过程。

因此,可以运用一维波动程对桩身阻抗和土阻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推算桩土阻力分布(包括静阻力和动阻力)和土的其他力学参数;在充分的撞击力作用下,就能获得岩土对桩的极限阻力。

然后利用实测时域波形曲线采用CAPWAP法分析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

 

CAPWAP法的基本思路是从实测的力波或速度波曲线中任选一条,并参考地质资料,设定一组桩身阻抗、土阻力及其它桩土参数,将土阻力分配到桩和桩端,进行相应的波动计算,求出另一条曲线,使计算波形和实测波形拟合,若两者不吻合,则重新调整参数,反复迭代计算,直到两者吻合程度满意为止,最终求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上述分析计算的结果完成模拟的静力计算,推断相应的静力载荷试验下的P~S曲线。

 

实测曲线拟合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是:

 

1、从试验实测的曲线中选取合理的实测信号,确定波速平均值;    

2、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记录,假定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及其模型参数; 

  3、利用实测的速度(或力、上行波、下行波)曲线作为输入的边界条件,通过波动程数学求解,反算桩顶的力(或速度、下行波、上行波)曲线; 

4、如果计算的曲线与实测的曲线不吻合,说明假设的模型及参数不合理,将有针对性地调整桩土模型及参数再行计算,直至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的吻合程度良好,从而求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记录激振所产生的信号。

每一根被检测的单桩均应进行二次及以上重复测试。

出现异常波形应在现场及时研究,排除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后再重复测试。

重复测试的波形与原波形应具有相似性。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激振所产生的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变异的界面时,如桩底、断、裂桩和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波。

经测试仪器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

依据检测结果波列图中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相位、振幅、频率及波的到达时间等特征进行分析,判定桩身的完整性。

3.3静载抗拔检测

3.3.1检测装置及安装示意图

试验装置主要包括千斤顶加载部分和桩顶位移观测两部分。

在抗拔桩的顶部架设一根钢梁,将抗拔桩钢筋锚固于钢梁之上。

在抗拔桩两侧的地面上对称放置两块荷载板,荷载板上分别安装千斤顶进行并联同步加载。

千斤顶加载产生的抬升力由钢梁传递给抗拔桩的钢筋笼。

桩顶位移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测量。

 

3.3.2检测装置及安装示意图

检测装置主要包括加载部分和桩顶位移观测部分。

荷载由安放在抗拔桩顶上、两根钢梁中间的油压千斤顶提供,千斤顶上的钢梁与抗拔桩钢筋焊接或锚固连接。

千斤顶下的钢梁将千斤顶压力传递给检测桩两侧的支墩平台上,再传递到地基土上。

抗拔桩顶部位移位移由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量。

 

3.3.3加载分级:

按照最大加载的1/10为一级,逐级加载,直到达到终止加载的条件。

3.3.4位移观测:

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每次测读后,观察并记录桩身外露部分裂缝开展情况。

3.3.5位移相对稳定标准:

每1h的位移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连续3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3.3.6终止加载的条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位移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位移的5倍;

2)按桩顶位移控制,当累计桩顶位移超过100mm时;

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倍;

4)对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

3.3.7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判定

1)对于陡变型U-δ曲线,取陡变起始点荷载为极限荷载;

2)对于缓变型U-δ曲线,根据上拔量和δ-lgt曲线变化综合判定,即取δ-lgt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3.3.8桩头处理及现场要求

1)桩顶应比基底高约10cm;

2)钢筋露出桩顶至少50cm。

3)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

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土,不应少于7天;对于粉土,不应少于10天;非饱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天;饱和粘土不少于25天,对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4)需保证施工道路畅通,桩10m围需坚硬、平整;保证通电(220V、380V);

5)试验过程中现场不得有打桩机或其它因素造成的较强震动。

四、检测条件

在检测前,将检测桩位围场地平整,将桩头挖出,使检测桩桩头出露,桩顶要求平整,并向检测单位提供如下资料:

桩径、桩长(有效桩长)、桩砼等级、设计承载力、施工记录、标注桩号的桩位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

五、检测程序

1、委托、设计等有关单位根据桩基础完成时间及施工现场情况安排检测时间,确定桩检测案。

2、委托xxx质量检测检验站进行检测,并提交委托单。

3、进行检测桩桩头处理及场地平整。

4、检测单位进场检测。

5、提供检测报告。

六、进场检测工期计划

本工程预制桩基础施工已于年月日前完工,根据现场条件并已按上述要求准备好,现委托检测单位进场检测。

检测合格后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检测不合格立即通知xxx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及设计单位,并根据规和有关规定与其共同协商提出整改措施,且格执行。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附:

桩基础编号图

八、各单位签章

建设单位

(盖章)

设计单位

(盖章)

监理单位

(盖章)

施工单位

(盖章)

勘察单位

(盖章)

签名:

 

日期:

签名:

 

日期:

签名:

 

日期:

签名:

 

日期:

签名:

 

日期:

质监站

质监员:

日期:

分管站领导:

日期: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