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8932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太阳的故事六阳光里的奥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835年,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曾经预言,人类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太阳和星星的化学组成。

幸运的是,与很多其他哲学家曾经发表过的有关科学的高论一样,孔德的预言很快就破灭了。

因为太阳虽然很遥远,而且很热,但它却很慷慨的把一样东西送到了地球上,那就是阳光。

这个初看起来很寻常的事实有着极不寻常的推论。

有了它,我们这个星球才有生命。

但阳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信息,比如有关太阳化学组成的信息,这是孔德所不知道的。

事实上,比孔德的预言早了二十年,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琅禾费(JosephvonFraunhofer,1787-1826)就发明了一种新的仪器,叫做光谱仪(spectroscope),为人们解读阳光里的信息提供了工具。

不过在介绍夫琅禾费之前,我们先要“论资排辈”一下,向大家引见两位前辈。

这两位前辈中的第一位对所有人大概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他就是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

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牛顿做过很多光学实验,在其中一组实验中,他让阳光从一个小孔射入屋内,然后经过一个三棱镜,最后投射到一块屏上。

他惊讶地发现,出现在屏上的居然是一个色彩缤纷的长椭圆形影像。

虽然在牛顿那个时代,人们对光的本性还一无所知,但牛顿毕竟是牛顿,他敏锐地意识到——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所揭示的有关阳光的重要性质:

那就是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

出现在屏上的彩色影像,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单色光在三棱镜中的偏折角度不同,而被投射到屏上的不同位置所产生的。

如今我们知道,牛顿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所谓光的色散(dispersion),即不同波长(从而颜色各异)的光在色散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偏折角度不同。

而他在屏上看到的彩色影像则是最粗糙的阳光光谱——确切地说是阳光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这部分约占阳光总能量的40%)。

牛顿的这一重大发现可以算是一种很原始的光谱分析(spectrumanalysis),它是人类在探索光的本性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注二]。

<

imgclass="

aligncentersize-fullwp-image-71904"

src="

alt="

"

width="

250"

height="

325"

/>

【光的色散】

但是从了解太阳的角度上讲,牛顿所看到的光谱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不仅可以从阳光中得到,而且也能从其它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光源中得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信息似乎并不是太阳所特有的。

那么,在阳光里是否还隐藏着更微妙的信息,甚至是太阳所特有的信息呢?

由于牛顿不能长生不老,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要依靠牛顿之后的科学家了。

可惜的是,牛顿实在超前得太多了,在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无论科学家们怎么重复和改进他的实验,都只能看见与他看见过的相同的彩色影像。

这影像会不会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终极答案呢?

没有人知道,但科学家们没有气馁,他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

正是因为科学界有这样的恒心和毅力,象牛顿那样的高人也终有被超越的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九世纪到来后的第二年,1802年,一位英国化学家终于窥视到了黎明前的曙光。

所不同的是,这缕曙光不是彩色,而是黑色的!

发现这缕曙光的英国化学家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二位前辈,他曾经是一位医生,后来转向了科学,他的名字叫做沃拉斯顿(WilliamWollaston,1766-1828)。

1802年,沃拉斯顿对牛顿的实验进行了重复和改进。

他采用了质量很好的三棱镜,并用狭缝取代了牛顿的小孔(以便让更多的阳光进入),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前人不曾发现过的细节:

在那熟悉的彩色光谱中,存在几条很细的暗线。

那些暗线是什么呢?

沃拉斯顿作了一个猜测,认为它们大都是不同颜色之间的分界线。

他的这个猜测在当时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所发现的暗线只有寥寥数条,而人们描述光谱所用的颜色也只有寥寥数种(红、橙、黄、绿、蓝、青、紫),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粗略的匹配性。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暗线,已经让他站在了一座巨大冰山的尖顶上。

十一年后,当那座冰山的更多部分显露在人们面前时,他的猜测就不攻自破了。

那位让人们窥知冰山更多部分的人,就是夫琅禾费。

aligncentersize-fullwp-image-71901"

375"

227"

【纪念夫琅禾费诞辰两百周年的邮票】

有了光谱仪的帮助,隐藏在阳光里的真正奥秘终于比较清晰地显露在了人们面前。

与沃拉斯顿一样,夫琅禾费也看到了暗线。

但他的光谱仪远比沃拉斯顿的三棱镜精密,因此他看到的暗线不是寥寥数条,而是有几百条之多,他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编号。

为了纪念夫琅禾费的贡献,人们把那些暗线称为了夫琅禾费线(Fraunhoferlines)。

后来随着光谱仪技术的进一步改良(比如使用更好的三棱镜,更精密的透镜,使用光栅等),以及照相技术的加盟,人们在阳光光谱中观测到的暗线数目也越来越多。

夫琅禾费出生于一个光学仪器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玻璃工匠,母亲那一方与玻璃工艺的渊源更是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纪早期。

但很不幸的是,在夫琅禾费10岁和11岁时,他的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慕尼黑的贫民窟里从此多了一位年幼的孤儿。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夫琅禾费靠替一位镜片制造商做学徒维持着艰难的生计。

1801年,厄运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所住的贫民窟里的“脆脆楼”垮塌了。

好在14岁的他被人从瓦砾堆下救了出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夫琅禾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恰巧途经垮塌现场,后来成为巴伐利亚国王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I,1756-1825)的同情,在他的资助下,夫琅禾费进了学校,并在十年后成为了光学研究的高手。

1814年,夫琅禾费发明了光谱仪。

这种仪器的核心部分虽仍是三棱镜,但在三棱镜的前后分别用透镜或透镜组对光线进行了汇聚,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

但那些暗线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曾经困扰沃拉斯顿的问题也困扰着夫琅禾费。

他首先怀疑的是自己的仪器:

那些暗线会不会是自己仪器的缺陷造成的呢?

他对这种可能性进行了排查,排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观察其它光源。

如果暗线是仪器的缺陷造成的,那就应该与光源无关,从而应该同样地出现在其它光源的光谱中。

观察的结果很快排除了那种可能性——其它光源的光谱中并没有出现同样的暗线分布。

这样,夫琅禾费就得到了一个结论:

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阳光本身的特征。

由于那些暗线看上去虽然繁杂,却每一条都有固定的位置(这也是夫琅禾费能对它们进行编号的基础),它们显然隐藏着某种奥秘,而且这奥秘必定与太阳有关。

那么,这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夫琅禾费不知道,其他人也不知道。

这局面多少有点尴尬,就好比已经发现了通往阳光奥秘的大门,却找不到开门的钥匙。

这种尴尬局面持续了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功臣”夫琅禾费和沃拉斯顿,“反面陪衬”孔德等都先后离开了人世。

解密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

1859年,两位德国人在光谱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两位德国人一位是化学家,名叫本生(RobertBunsen,1811-1899),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生灯”(Bunsenburner)直到今天仍被许多化学实验室所使用;

另一位是物理学家,名叫基尔霍夫(GustavKirchhoff,1824-1887),以他名字命名的“基尔霍夫电路定律”(Kirchhoff'

scircuitlaws)直到今天仍是求解电路问题的重要工具。

这两人当时都在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ofHeidelberg),本生当时正在研究化学元素被加热后所发射的光谱,那些光谱中有一些亮线,而且不同元素的亮线位置是不同的。

本生打算利用这一特点作为证认化学元素的新手段。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明的想法。

不过想法虽然高明,他用来观测光谱的设备却是滤色片一类老掉牙的东西,精度很低。

这时候,他的朋友基尔霍夫给他支了一招,建议他使用光谱仪。

本生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本生和基尔霍夫进行了合作,他们不仅证实了每种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一样,而且还通过光谱研究发现了两种新元素:

铯(Cesium)和铷(Rubidium),显示了这种手段的巨大威力。

aligncentersize-fullwp-image-71902"

277"

351"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

在研究中,基尔霍夫自己也作出了一生中又一项重要发现。

他注意到,如果某种元素在加热后所发射的光谱中有某些亮线,那么当光穿越由该元素制成的稀薄冷蒸汽时,在光谱中原先的亮线位置上就会出现暗线。

由于亮线源于光的发射(相应的光谱被称为发射光谱),暗线源于光的吸收(相应的光谱被称为吸收光谱),因此基尔霍夫的发现也可以表述为:

一种元素能发射什么样的光,它也就能吸收什么样的光,两者相互对应。

这个重要规律后来被称为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Kirchhoff'

slawofthermalradiation)[注三]。

现在我们知道,光谱线是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

电子从高能级跃向低能级时会发射能量,由此产生的是发射光谱,从低能级跃向高能级时会吸收能量,由此产生的就是吸收光谱。

由于这两者是由同一组电子能级决定的,它们之间相互对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一切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而被人们所了解。

在基尔霍夫的时代,人们对光谱线的了解还停留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