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之应用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
《语文教学中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之应用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之应用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各自的理解。
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
同时,教学中教师应毫不吝惜的赞美学生,即使他的观点并不能深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但思考即是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
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
的自学水平。
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认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
认为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方对话的有机过程"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首先要顾及和体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
“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
也就是说,充分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圈点勾画符号的使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
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嘴上讲“知识是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以“灌输”为主。
学生听课只是被动接受,不求甚解,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实际上不是在学课文本身,而是在学教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
这种手把手、口对口、脑对脑的连接、输入、灌注阅读体会的方式,显然与当今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极不相称,更无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
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
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
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
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习用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评价手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勾画圈点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符号,如:
①“”:
标在生字、难词下。
②“○”: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
”:
标炼字、炼词或用得好的词语。
③“______”:
表示总括句。
“”:
标重要语句或优美语句。
④“1、2、3、”“㈠㈡㈢”:
标自然段序号。
“一、二、三……”:
标部分的序号。
⑤“‖”:
标段内层次分界。
“∥”:
划在大层内的小层次之间。
⑥“{}”或“[]”:
标重点段。
⑦“?
”标在有疑问的地方。
“!
”标在需要注意或有感想的地方。
……用什么符号,可以自行设计,用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用问号标明有疑问的句子,用三角号标出关键的词语等,在批注中解决疑难问题,而教师只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把提问的主动权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重复性、机械性的内容只有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教师负责对学生不会或质疑的内容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
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着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云的样子与特性,进而直观的分析文章内容,使说明文的阅读不再枯燥。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正确勾画文章内容,理解不同文体的巧妙批注方法
“勾画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时在哪些地方圈点勾画呢?
(1)关键性的字、词;
(2)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
(3)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子下用横线标出重点句,用波浪线标出精彩句,用问号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
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
还可以归纳写出段落章节的要点及夹上纸条作上记号等;
通过作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圈点勾画批注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划线的使用,记叙文可划总起句或议论性句子,写景的句子可划使用修辞的句子,说明文可划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可划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等内容。
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讨论与交流,这种基本的方法坚持运用,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精读课文,收效是显著的。
如在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性格。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我要求学生画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根据圈点勾画批注人物的性格,并批注“我”、万芳等人物都是怎样的人。
根据课文内容:
万芳和我换裤子,还被他妈妈罚站的情形,学生画出仗义等重点词语,并批注出:
万芳是个仗义的人,真够哥们,我喜欢她;
学生在画出“我”语言动作的同时,批注:
“我”是个重感情的人,对朋友很好。
有时也自私,不能替妈妈分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通过自读、批注、交流感受,自己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应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这种修辞的好处,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一课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然是这节课的重点,但真正做到有感情,还是对课文先理解。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有的学生画下“偷偷地”,批注:
不经意间;
有的同学画下“钻”,批注:
用拟人,很顽皮;
有的同学画下“嫩嫩的”,批注:
这就是早春。
同样的一句话,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不同的理解,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必由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对文本自然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发自内心的读出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根据上述例子和上边论述,再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这里把可勾画的关键句分为几类:
1、揭示全文中心的语句。
2、揭示段落中心的语句。
3、集中表明作者态度或议论抒情抒发作者感受的语句。
4、揭示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逻辑联系的语句或词。
(如过渡句、设问句、统领下文的句子等等)5、体现语言信息含量高的句、短语或词。
通过学习时间,自主阅读就显得更加简单明了。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珍惜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只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和欲望,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风筝》时,学生能清楚的勾画出“我”的一系列动作,同时在“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一句进行圈点批注。
有的学生只是体会出“我”的力气大,因为“我”是哥哥;
而有的学生则从弟弟的角度思考他的绝望,还有的学生从“傲然”入手,分析“我”的胜利,还有很少学生在“论长幼”一句上标出疑句,继续思考。
我在肯定学生同时,表扬了所有学生。
即使他的观点并不能深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但思考即是过程。
在肯定中鼓励,在鼓励中才会有进步。
要知道在教学中,教师应毫不吝惜的赞美学生,尤其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肯定他们一定能读懂了文章,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进步,哪怕他们只写出只言片语,那都是他们成长路程中最大的进步。
品读文章,圈点勾画主要让学生读透文章,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是极好的。
学生只有主动质疑,找出疑点,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内涵,揭示主旨。
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同时要简单、明了,表示的意义也要固定。
尤其给文章作批注时要在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比较分析、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
当学生按以上要求阅读完一篇文章时会发现:
这样的圈点、批注原来也是一篇绝妙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古人有云: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给人一条鱼只是一条鱼,吃了这条没下条,但是教给了人打鱼的方法就大不一样了,吃了这条可以打下一条。
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捕鱼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更好的体会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