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8282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结Word格式.docx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

5.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6.以河北南部为中心地区,包括冀中和豫北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序列是:

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论述仰韶文化,画图说明。

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

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

一、陶器

(1)早期,又叫半坡期,称半坡类型。

地点:

陕西西安。

器物群:

小口尖底瓶,杯形直口,肩部有整齐的绳纹。

盆、钵,为直口,圜底。

彩陶:

用黑或黑褐彩绘画。

纹饰主要有几何形和象形图案两类,颜色块为直边,曲线变化少。

也有动物和人的图案,如人面鱼纹、鱼网纹等,图案绘在盆里,鱼纹早期比较写实,晚期趋于图案化。

(2)中期又叫庙底沟期,称庙底沟类型。

河南陕县。

小口尖底瓶,为环形口,器身变瘦长,纹饰从上到下较乱。

盆,为卷沿曲腹平底。

钵,为敛口曲腹。

此外,罐制作特别好,具有时代标志性。

出现釜、灶、甑一套的炊器。

最繁荣,仍以黑色为主,有的先涂深红或白色的底色(陶衣),再绘图案。

象形图案的比例减少,几何形图案增多,形态也有变化。

颜色块为曲边的弧边三角形,笔触流畅。

红陶白衣,黑彩留白形成的花瓣纹对全国都有影响。

此外还有垂弧纹、豆荚纹。

(3)晚期,也是半坡晚期。

以红陶为主,新出现灰陶。

手制,慢轮修整过。

以素面为主,有弦纹、绳纹,新出现篮纹。

小口尖底瓶,为喇叭形口,器身肥胖,有亚腰,有肩。

盆,宽平沿,无曲腹。

钵,直口。

夹砂罐,出现附加堆纹。

新出现小口高领罐、带流罐。

不再流行。

黑彩转变为红彩,颜色块转变为细线条构图。

主要纹饰有网格纹、平行线纹、S形纹、“”形纹。

二、房屋:

(1)早期:

半地穴式建筑,木骨泥墙。

(2)中期:

出现分间式建筑(排房),为地面建筑。

(3)晚期:

普遍出现地面建筑,还出现大型类似宫殿的建筑。

使用白灰面、三合土技术。

出现了梁架结构的苗头。

三、村落:

座落于水边、向阳、背风的地方,有严格的规划制度。

以姜寨为代表,为环壕聚落,结构形式为凝聚式(向心式)。

聚落之间开始有分化,出现中心聚落。

有的为凝聚式,有的则不是。

结构形式为凝聚式或双主式。

四、埋葬习俗:

流行公共墓地,多数为单人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也有合葬墓。

流行瓮棺葬,合葬。

继续流行瓮棺葬。

五、文化结构:

各地文化面貌区别很大,可明显划分几个文化类型:

关中为半坡类型,河南为东庄村类型,河北南-河南北为后岗类型。

各地文化面貌差别很小,文化面貌雷同,向西有很大的扩张,是仰韶文化最繁荣、内部统一性最强的上升时期。

各地文化面貌的地方特点又很突出,甘肃东部独立出去,称马家窑文化,极其流行彩陶。

仰韶文化呈现肢解开的特点,不再是强有力的整体。

简述山东龙山文化分布范围:

山东为中心,南至江苏北部,西至山东西部。

分成早中晚三期。

一、陶器:

以黑陶为主,快轮制陶。

尤其是高柄杯的陶土经过反复淘洗,陶胎极其细腻,轻薄似蛋壳,称蛋壳陶,工艺技术相当高。

器物群各期都有变化。

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很难区分,新出现环足器。

驼背鬶,粗脖,背挺起来。

高柄杯,盘形口,圆底。

鼎,较简单,足正面中间加一道附加堆纹。

风格成就,无大汶口文化的痕迹。

黑陶打磨光亮,造型复杂,快轮制陶比例高。

鬶,身子直接接下来。

高柄杯,盘形口的底垂下来,套在下边的杯柄中。

鼎,较复杂,出现鸟首足。

还有豆、罍。

器形变大,出现陶鬲和带子母口的器物。

快轮制陶技术更发达,器腿、脖子都为轮制,然后在接到器物上。

二、房屋:

主要是方形的地面建筑,成排分布。

三、聚落群:

一群一群地分布,间隔50公里。

每一群里都有一个大型遗址(中心聚落),龙山文化城有9座,济南往东、往北一带最为密集。

这些城都有多道城壕,时代早的在内,时代晚的在外,说明是从大汶口文化一直稳定发展,自然而地走向复杂,接近文明,接近国家,与中原龙山文化有很大区别。

四、埋葬习俗:

流行公共墓地,分散,小型墓数量比例多,与大型墓葬比,随葬品的数量、葬具、规模等都有很大差别。

4、论述中原龙山文化分布范围:

河南、河北南部、山西南部。

类型:

河南西、山西南:

王湾三期文化山西中南部:

陶寺类型河南东部(原大汶口文化):

造律台文化(王油坊文化)河北南、河南北:

后岗二期文化一、陶器:

灰陶数量多,轮制陶比例不如山东龙山文化高,但比北边、西边高。

也有黑陶,但纹饰多。

纹饰:

造律台以篮纹为主后岗二期多绳纹王弯三期多方格纹器物群:

造律台有鼎、甑后岗二期炊器以鬲为主,甗、罐形斝也较多。

王湾三期盆形斝、双腹盆多见,也有鼎。

三个类型共有的器物有:

粗圈足豆、杯。

为地面连间式建筑。

三、埋葬习俗:

随葬品的数量、规格形成制度化。

琮、璧等玉礼器出现,卜骨也出现。

5、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的文化关系。

(1)后李文化。

遗址地点:

山东临淄后李。

分布范围:

山东腹地,泰山以北。

陶器群:

圜底釜(罐),口沿加厚,早期收腹,晚期鼓腹。

盆石器:

斧、凿、锛石磨盘石磨棒骨角器:

蚌器多房子:

发现20来座房子,半地穴式建筑,方形或长方形,面积较大。

房子为一次性规划,无打破关系,说明人口多,工具多为加工植物性食物的工具。

墓葬:

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有简单随葬品,无差别。

(2)北辛文化。

山东腹地,泰山以南。

鼎,器型多样,有下垂腹鼎、盆形鼎小口而深鼎,为圆柱形或圆锥形足。

釜,有刻划纹、篦划纹、附加堆纹等。

壶盆钵陶支脚石器:

斧、锛,宽大而薄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3)白石村文化。

为贝丘遗址。

胶东地区。

鼎,为大形的钵(盆)形鼎,片状足。

罐,四个扳手小口壶骨角蚌器多:

鱼钩、网坠。

动物:

鹿、猪。

6、大汶口文化的葬俗。

(1)头骨变形

(2)墓葬里,死者腰间挂龟甲。

(3)头部有一对獐牙。

(4)拔牙,通常拔掉侧门齿。

(5)齿弓,即上下牙床变形,瘪进一块,死者嘴里往往有石或陶质的圆球子。

7、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文化及其特征代表文化:

1、岭南地区:

桂林庙岩甑皮岩遗址2、长江流域: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3、北方地区: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时代特征:

陶器发明磨制技术发明农业发明

8、新石器时代中期代表文化及其特征代表文化:

1、黄河中上游:

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2、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3、长江中游:

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4、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5、东北地区:

兴隆洼-赵宝沟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左家山文化---新乐下层文化6、岭南地区:

顶狮山遗址时代特征:

1、狞猎采集经济仍占相当比重。

2、磨制石器、陶器的数量、种类明显增多,技术有明显提高。

3、定居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4、村落(聚落)面积增大,形成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5、民族出现。

6、黄河、长江中下游两个农业经济区形成,两个经济区内又分成三个文化区,至晚期形成格局。

9、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及其特征代表文化:

1、彩陶文化区: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2、用鼎文化区:

(一)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二)长江中下游:

马家浜-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溪文化3、东北筒形罐文化区:

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新石器文化时代特征:

1、新石器时代中期较小的考古学文化,到晚期合并成较大的文化。

如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合并成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白石村文化合并成大汶口文化。

2、形成三个大的文化区:

黄土高原为中心:

彩陶文化区,旱作农业。

黄河下游-长江地区:

用鼎文化区,旱、稻农业。

东北(包括北京):

筒形罐文化区,农业少,为狩猎采集经济。

3、开始有了等级、贫富分化。

4、出现了专门化生产,有了交换。

5、普遍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

6、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有沟墙的城。

10、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代表文化及其特征代表文化:

1、黄河下游:

山东龙山文化2、中原地区:

王湾三期文化山西中南部:

陶寺类型,河南东部(原大汶口文化):

造律台文化(王油坊文化),河北南、河南北:

后岗二期文化3、渭河流域(关中地区):

客省庄二期4、甘青地区:

齐家文化5、东北地区:

小河沿文化6、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7、长江中游: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8、四川地区:

宝墩文化9、福建地区:

昙石山文化10、广东地区:

石峡文化时代特征:

1、陶器制作中,普遍出现快轮制陶。

2、石器制作中,切割、钻孔法普及,突出标志为玉器制作。

3、建筑业中,大型工程出现。

4、打井技术出现。

5、墓葬、大型建筑里出现陪葬、殉葬、杀祭。

6、各地普遍出现了城。

11、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变迁1、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道县玉蟾岩、万年仙人洞、徐水南庄头。

遗址多位于山坡水边,表现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规模很小,农业痕迹不明显,畜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不大。

2、新石器时代中期:

如老官台、裴李岗、北辛、兴隆洼、河姆渡。

农业普遍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聚落中常见成组农具。

由于农业的发展,聚落遗址分布广泛,规模增大。

北方居住区与公共墓地相联,多见小型半地穴式房屋,南方常见干栏式建筑。

3、新石器时代晚期:

如仰韶、大汶口、大溪、马家浜。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与其相适应,聚落规模扩大,居住区、生产区与墓葬区紧密结合,在分布范围上有明确划分,在规划上采取凝聚式、内向式的格局,重视防卫设施。

新石器时代末期:

如良渚、红山、石家河等。

普遍出现了城。

12、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农具,画图。

(1)磁山文化。

河北省南部。

主要农具有:

石铲,个大而薄。

---石镰---石磨棒---三足或无足的石磨盘,琢制,有三种:

鞋底形---尖形---中间凹形

(2)裴李岗文化。

河南西部。

长方形石铲,磨制。

----石磨棒---石磨盘,琢制,鞋底形。

---锯齿镰(3)老官台文化。

关中渭河流域。

石铲--石磨棒---石磨盘,不带足。

(4)后李文化。

泰山以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